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颓唐(tuí) 秀颀(qí) 阡陌(xiān) 黝黑(yōu)
B.破绽(zhàn) 半晌(shǎnɡ) 溃退(kuì) 木讷(nè)
C.惊骇(hài) 呜咽(yàn) 寒伧(chèn) 星宿(sù)
D.猝然(cù) 庇佑(pì) 信笺(zhān) 悄怆(chǎnɡ)
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40分)
2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为人处事、读书学习、参加比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有的人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有的人用“学思结合”的方式丰富着自己的学识;有的人用“废寝忘食”的方式成为了班级的“英雄”;有的人用“广泛涉猎”的方式传承着传统的文化……这些方式也许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适合他自己的。那么,最适合你的方式是什么呢?请以“我有我的方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城市和人一样,也是有个性的。有的大气,有的古朴,有的热情,有的宁静……城市的个性,体现在建筑风格上,蕴藏在饮食习惯里,也展现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中……无论是你生活多年的大城市,还是你偶尔停留的小城市,你都可以用心地“读一读”,感受她的独特之处。请你以“读城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所选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读书使人长才,辩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充实,演剧使人灵秀。新学期到来之际,学校俱乐部开始招收新成员了!请你从学生读书俱乐部、辩论俱乐部、写作俱乐部、戏剧俱乐部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招生宣传的文字,介绍这个俱乐部组织的活动,说清楚参加俱乐部的意义,吸引同学们加入俱乐部。
要求:(1)将你选定的对象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2)内容要真实具体,语言要准确得体。
(3)字数在150-18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11分)
文段一
①简化字丧失了大量象形、会意和形声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首先,简化字把很多汉字表音或表意的部分去掉。比如“頭腦”的“頭”字,本来由表音的“豆”和表意的“頁”组成。一切以“豆”为音符的字都读“豆”;一切以“頁”为意符的字都与头面有关系。这样,看到这两个字根,就能猜出字的读音和所指。而简化的“头”字,从字面上,我们既看不明它的读音,更看不出它意思所指。其次, A 。 比如,“車”字,看着就像一根轴贯串着两个轮子,中间是载人载货的部分,简化成“车”,就不会令人联想起车子的原形;简化的言字边也看不出与口舌的关系。很多汉字由偏旁、部首这些字根组成,会用这些字根,学起就比较快捷、方便。简化字把这些改变了,学起来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得靠死记硬背。再次,同音代替合并了一些汉字,比如,“只有”的“只”和“一隻”的“隻”;“頭髮”的“髮”与“发展”的“发”;“後來”的“後”与“皇后”的“后”;“干戈”的“干”与“才幹”的“幹”等等。从表面上看,汉字的总量减少了,但由于多音、多义字的增加,学习单字所要花费的功夫增加了。另外,部分简化字使用了“符号代替”,打乱了字族的严整性。如汉、权、鸡、仅、邓等字,“又”作为简化偏旁替换了本身完全不同的四个繁体字偏旁,同时既不能表音,也不能表意,这些字成了难以理解的密码文字。汉字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汉字的简化,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加大了汉字学习的难度,直接阻碍了我们对汉字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
②汉字简化最显而易见的后果是,很多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典籍,甚至连六七十年前用白话文撰写的文献, 也无法阅读。这显然是不利于我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
文段二
③汉字在发展的三千多年里,形体经历种种变化。在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中,许多字的象形意味丧失殆尽,字形的表意功能明显降低,但换来的是易学便用,因而受到欢迎,并能流传后世。汉字简化也是如此。此外,简化字大多数并非新造字,80%以上是解放前就已经流行或存在的:先秦有68个,秦汉96个,三国两晋南北朝32个,隋唐五代29个,宋辽金元82个,明清53个,民国60个,它们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传承。网上一些人批评简化字“爱无心,亲不见”,殊不知“爱、亲”的写法分别在隋唐和金代就已出现,而且这也显示出他们古文字知识的匮乏。如繁体字的“愛”是由小篆变来的。小篆的“愛”是形声字,上面是“㤅”,读ài,表示整字的读音;下部是“夊”,读suī,表示整字的意义,指行路迟缓。根据《说文解字》,爱字本来的意思是“行貌”,即描摹走路的样子。其中的“心”只是表音的“㤅”的一部分,本来就不是表意的。把表示“行貌”的“愛”用来表示喜爱的“愛”,是汉字假借用法,可见繁体“愛”字里面的“心”,本来就与喜爱无关,汉字简化时把它去掉有什么不可?如果说简化字中有些字不够合理,繁体字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繁体字“魚”的下半部是“灬”,“灬”就是“火”。“魚”下有火,难道要将鱼做熟?
④还有,认识繁体字,就能读懂经典古籍吗?《诗经》中《豳风·七月》里出现的“七月流火”,这四个字都没有简化,不存在繁简差别,可很多认识繁体字的人,因为对古籍中“七月”“流”和“火”的意思不了解,也想当然地理解为:“时值七月,天气像下火一样燥热难耐。”其实,这里的“七月”是指过去的周历七月,相当于现在的八、九月,“火”字是指一颗名为“大火星”的星体,而“流”字指“星的流动,向西偏斜”。因此,“七月流火”的正确释义为:“周历七月时节,大火星逐渐向西移动。”意思是说,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秋天即将到来。可见,要想读懂古籍,不但要认识繁体字, B 。何况推行简化字后,繁体字也并未废止。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经典古籍的出版、教学、研究等,繁体字仍可使用。大量古籍的重印、影印,简化字标点横排本的古籍、古籍今译本、研究传统文化的论著不断出版,都在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不仅没有因为推行简化汉字而中断,而且随着近些年来国学热蔚然成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1.阅读两个文段,说说它们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辩论的。(3分)
答:
2.根据上下文,分别将第①④两段的空白处补充完整。(4分)
答:
3.阅读文段,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或生活体验,谈谈你支持或反对哪一方的观点。(4分)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小题。(11分)
文段一
汉服,曾称汉衣冠、华服等,是由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它发展、传承了四千多年,体现了汉族的礼仪风俗、审美品格、思想哲学等文化内涵,并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认同精神。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西周时期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周礼通过服章和仪式表现出来,衣冠、礼仪从此成为文明的代名词,中国也赢得了“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此后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并普及到民众,唐宋明等各代均“宗周法汉”继承发展汉家衣冠,直到清朝因“剃发易服”而几近消亡。传承了几千年的汉服文化就此断裂,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它反映儒家礼典服制,浓缩了纺织、蜡染、锦绣等杰出的工艺美学,传承了我国的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古代记录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的文字。舆,车)里找到依据,汉服的基本形制也一度为整个汉文化圈提供了服装标准,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周时的服制规矩深深影响了后来三千多年的服装理念,汉服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关键要素始终保持不变:交领右衽(即衣领呈y型),宽袍大袖,系带隐扣。一根长长的束腰,穿起来如同行云流水,空灵飘逸。
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国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觉醒,汉服运动由民间发起,以知识分子和青少年为主体的各地汉服组织不断建立,仅数年间百度“汉服吧”会员就已突破32万;“确立汉服为国服”、“授予三大学位时穿汉服式样的中国式学位服”进入全国两会提案;中华礼乐大会暨汉服文化节、海峡两岸汉服文化等活动影响深远,来自全国各地及旅居欧美的汉服文化推广者共襄①盛举,展现华夏礼乐之美、衣冠之秀。阔别360年,漂泊的汉族儿女终于重返汉唐,著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再奏角徵宫商②,谱写盛世华章!
注:①襄:完成。②角(jué)徵(zhĭ)宫商:中国古琴的音阶名称,这里代指中国古典音乐。
文段二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的名片,是民族文化的形象展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十分重视民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如内蒙古组织专家审定《蒙古族服饰》和“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简称“三少”民族)民族服饰自治区地方标准,开拓性地把标准化技术应用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上;云南楚雄州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传习所开办传承人培训班,承办云南民族服装文化节、中国彝族赛装节,实现了彝族服饰的规模化、产业化;新疆阿克苏、浙江景宁(畲族)举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广西举办少儿民族服饰大赛,展示壮族等12个世居民族的服饰和民族迎客待客礼仪……
邻国日本传承传统服饰文化的方式也值得借鉴。全国各地无数大大小小种类各异的博物馆、文化馆,经常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传统服饰展览,同时辅以各类专题讲座。传统节假日给民族服饰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学校和社会团体组织各种体验活动,教孩子们如何穿用和服,学习茶道、珠算等。另外,电视报刊等媒体有大量介绍民俗的节目,包括教人怎么穿用和服、制作日式料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中将这些传统文化一一渗透。
文段三
精神文化是服饰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它体现了民族个性,蕴含着民族精神。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保护与传承民族服饰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
一、
一部民族的历史,是孕育这个民族服饰文化的摇篮。历史的变迁在诸多民族的服饰上留下最醒目的标识(zhì)。如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它生动地记述了其艰辛的族源史、战争史、迁徙史,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藏族服饰中的狐皮帽子、獭皮衣裙边,传承了其先民从事游牧与狩猎的遗风;而满族的旗袍、马褂以及维吾尔族的四棱小花帽、赫哲族的鱼皮长衫等也都是这些民族最醒目的标识,是我们必须加以保护的。
二、
现在,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服饰中,我们很容易守其形,而略其魂。结果,我们便只看见了传统的或被改革了的更加新颖的款式风格、更加斑斓的美丽色彩、更加创新的独特图案,却忽视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底蕴。服饰文化变成了外在装饰,失去了服饰的血脉,失去了文化的“根”,所谓的“继承”就成了一种形式。
三、坚守服饰文化的民族特色
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各民族服饰的不同风格,都是各自民族性格的象征和文化心理的外显。如俗称“中国的小麦加”的甘肃临夏,当地的回族穆斯林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审美,其服饰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的风格,追求端庄大方、整洁雅致,在颜色的选择上比较倾向于黑白两色。男子普遍喜欢戴白帽,穿白衬衫,这是因为伊斯兰教视白色为最圣洁的颜色;妇女们喜欢从头到脚用黑衣装扮,在她们看来,黑色代表着深沉、庄重。民族的服饰文化在坚守民族特色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1.文段一首先介绍了 ① ,其次介绍了 ② ,再次介绍了 ③ ,接着介绍了汉服的形态特点,最后介绍了汉服运动。(3分)
2.阅读文段二,探究在保护和传承汉服中可以借鉴的经验,写出探究结果。(3分)
答:
3.阅读文段三,根据内容将画线处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11字)(2分)
答:
4.结合文段二和文段三的内容,说说两个文段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3分)
答:
阅读《文哲季羡林》,完成小题。(14分)
文哲季羡林①
张亚杰
①认识季羡林先生,完全出于偶然。
②1996年6月,我客居京城。一天早晨,我的朋友苏东河找我说:“我约好去北京大学看望季羡林先生,你想不想和我一起去?”听到季羡林的名字,我怦然心动,脱口说道:“去!当然去。”
③来到北京大学,校园里湖光塔影,苍松翠柏,那极富园林之美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我们沿着弯曲的小路,来到朗润园。在花木扶疏、幽静绝尘的林阴下,一位气质儒雅、神情安详的白发长者正在漫步。他一身极普通的蓝卡其布中山装,脚上是一双圆口黑布鞋。东河兄说那就是季老。
④坐在阳台上,后湖景色尽收眼底,一阵轻风拂过,湖水荡漾,垂柳摇曳。稍事寒暄,便随兴倾谈。我向先生谈到他的散文:“没有真情,就没有散文,您的散文深沉隽永、大朴无华,是每个特殊阶段的人生感悟,写景、抒情、怀人、纪事,每一篇都堪称范文。”先生说:“您过奖了,一来我本身就是研究语言的,二来中国是世界散文大国,从古到今各种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流派纷然杂陈,散文家人才辈出,我的散文只能说是一种探索和尝试而已。” 我又好奇地问:“您研究古梵语和吐火罗文,听说懂这种语言和文字的全世界也只有几个人?”季老说:“这两种都属印欧语系,我的德国老师用了20年的时间才把它读通,后来又教给了我,懂这种文字的人在英国、法国、美国都有,但人数不多。”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可以的话,让我拜在您的门下,做您研究梵文和吐火罗文的学生吧。”先生说:“完全可以,不过你得先补课,那比背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难呀。” 听到这里大家都笑了。先生蔼然可亲,没有一点大师的威严,和我们交谈时,像拉家常般缓缓述说、娓娓道来。这之后,只要有机会来京,我总要去先生家看望他。
⑤季老住着门对门两套房子,东边一套三间装满了各种版本的藏书。西边一套除了一些简单的家具外,也全是书籍。就在这陋室清居,先生一灯荧然②,心如秋月,把对亲友的思念、劳动人民的同情、祖国的赤诚和对生活的挚爱,化作了一篇篇不朽的华章,凝聚出一种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闪耀着独特的人格之美和智慧之光。
⑥先生不以书法名,但求他题字的人很多。一次,我在先生书房中,看到他书写的陶渊明诗句,心折于其中蕴涵的睿思和禅意,请先生也为我书写。不久,我就收到季老的两帧条幅。其中一幅是朱熹的诗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那字写在洒着细细银箔的宣纸上,显得古朴峻秀,极有韵致,而内容又是勉励我刻苦学习的,我舍不得装裱,一直珍藏着。
⑦1998年底,甘肃正在筹建兰州碑林,我们请季老写一篇《兰州碑林记》。几天后我如约去取,季老叮咛说:“字的行间距离你们到时候再调整,作得不好,写得也不好,献丑了。”在向先生告辞时,他要出门送我,我执意不允,在屋里向他道别,然后替他关上了门。那天刮着大风,天很冷。当我上车准备离开时,猛然看到季老由助手搀扶着已经站在台阶下送我,我的心陡然一惊,立刻让司机停车,跑下去劝先生回屋,助手说:“你赶快上车,你不走先生是不会回屋的……”一听此言,我顾不了许多,转身上车,让司机加速离开。回首望着仍在凛冽寒风中目送我的先生,顿感静穆庄严,心头一热,不禁潸然泪下。
⑧2002年11月,我又约好去看望多年未曾见面的季老。先生眉鬓霜染,清癯③如鹤,举步蹒跚。我们谈到他将一生珍藏的孤本、善本等书籍和珍贵字画捐赠给北大图书馆的事,先生说:“我做了一辈子学问,读了一辈子书,身旁仅有的就这些东西,捐赠出来大家用、大家看,我就放心了。”我问先生:“您著作等身,功成名就,现在还写作吗?”他毫不犹豫地说:“写,去年底有一次突然便血达四、五次,但我文章照写不误,只要能思想,我就会一直写下去……”临别时,先生赠送我一套装帧精美的《季羡林文集》,并在首卷上为我签了名。我欣喜不已,倍感先生的情笃谊厚。文集共24卷,皇皇八百余万言。这是他耗费无数心血,终生为之奉献的事业成果和思想精华,是留给人类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⑨回到兰州不久,在和北京一位友人通话时得知,季老身患重疾,动了手术,上次我去看望他时,他刚刚从医院回到家中……我异常震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几天,兰州下着漫天大雪,天地一片迷茫,杜甫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我站在古老的黄河岸边,遥望京城,临风寄意,企盼来年在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未名湖畔与先生再次重逢。
(有删改)
注:①季羡林先生(1911—2009),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他的学术研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人们尊称他为“东方鸿儒”、“国学大师”。他的散文淳朴恬淡,内涵深厚,读之有如高山流水、梵钟悠韵,给人以甘之如饴的精神享受。②荧然:光微弱貌。③清癯(qú):清瘦。
1.作者在回忆季老的过程中,也写了季老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回忆 | 印象 |
随兴倾谈 | ① |
② | 关爱青年 |
③ | 谦逊有礼 |
捐赠珍藏,笔耕不辍 | ④ |
2.阅读第⑦⑨段中的画线句子,分析作者“陡然一惊”、“异常震惊”的原因。(3分)
答:
3.除了选取典型事例外,作者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段来表现人物特点,请以第③⑤⑥段为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