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春天来了,天气______变暖,冰雪开始融化,树枝上也绽出了嫩芽。
(2)我和同行的人谈起这件事,大家的_______并不十分强烈。
(3)这篇文章段落之间________自然,前后相互照应,结构十分严谨。
A.逐步 反映 过度 B.逐渐 反应 过渡
C.逐步 反应 过渡 D.逐渐 反映 过度
下列字形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A、训诫 篷乱 一叶孤舟 可望而不可即
B、篡夺 喧嚣 历程碑 瘦骨嶙峋
C、喧腾 葱茏 伶仃 盘虬卧龙
D、峭璧 遗撼 摄像机 头晕目眩
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伫立 (chù) 花苞(bāo) 闷热(mèn) 收敛(liǎn) 聒噪(guō)
B、骸骨(hái) 躯壳 (ké) 悄然(qiǎo) 引颈长吼(jǐng) 啜泣(chuò)
C、日晕(yùn) 顷刻(qǐng) 圆弧(hú) 铁锹(qiāo) 忍俊不禁(jīn)
D、喑哑(àn) 狩猎(shòu) 气氛(fèn) 吮吸(shǔn) 弥漫(ní)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1)人生旅途中,难免遭遇困境,有时我们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请以“勇往直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不少于600字
(2)请以“包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 ②自主立意;
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但要文体明确;
④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
⑤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某村初中生刘某,因父母患重病,家境贫寒。刘某无法继续完成学业,要辍学。你校得知,学生会组织了“献爱心”捐助,你作为通讯员,写一则消息,报道捐助情况。
要求:(1)题目自拟。
(2)语言要准确得体。可合理拓展。
(3)字数在150-200之间。文体为“消息”。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师生姓名。
阅读《“舌尖”上的争议》,完成小题。(共11分)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阅读①②段,结合链接材料,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4分)链接材料:《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3.第③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