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A、两个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

下面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两个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B、你们学校打排球的水平实在高,我们甘拜下风

C、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赛场屡创佳绩,实属妙手偶得

D、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鼓动起来。

 

B 【解析】 试题分析:A、D属贬词褒用,不符合实际。C中“妙手偶得”意思是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 人, 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考点:成语的运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词语(4分):

(1)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yāo ráo(     )。

(2)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

qiáng guō shě(            )。

(3)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xiāo suǒ(           )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4)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 jū(         )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查看答案

填写诗文名句(每空1分,共10分。每句错一字概不给分。)

(1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2)写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书写自己报效国家、御敌立功的豪迈诗句:

                                                         

(3)黑云压城城欲摧,                              ,塞上燕脂凝夜紫。

(4)《关雎》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语句是                                

(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诗人将被贬的悲愤寄托于景物上,感到前途艰难渺茫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联系日常生活,将你的一次说话实践的有关内容写下来。(10分)

(1)话题:                                                         

(2)对象:                                                         

(3)场合:                                                         

(4)用语:                                                         

 

 

 

 

 

查看答案

       

老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½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秀美,却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                  。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千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1.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4分)

相同点:                              

不同点:                              
2.本文写济南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山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                                          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               ;写青岛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海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                            

                                            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                      。(4分)
3.本文是写春风的,可是为什么前文却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写济南、青岛秋天的美丽呢?试谈谈自己的认识。(3分)

 

                                                                    
4.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济南、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春风应当是什么样呢?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像,运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在本段画横线处具体描写出作者心目中的春风。(4分)

所谓春风,似乎应当                           

                                          
5.请认真阅读第④段文字,仔细揣摩和品味相关语句,谈谈济南、青岛两地春风的肆虐给作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3分)

 

查看答案

 

去年,我生日,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A (a.保存 b.收藏 c.珍藏 d.放置)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境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B(a.惊叹 b.惊讶 c.惊奇 d.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C(a.爱好 b.喜爱 c.酷爱 d.热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 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 的, 的, 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 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D(a.蕴藏 b.凝聚 c.凝结 d.浸透)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给画横线的A、B、C、D四处选填适当的词语,依次应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分)
2.本文开头运用的方法是(      )。(1分)

A、交代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B、开门见山的点题法

C、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D、引人关注的提示法
3.本文以 __________为线索,                                        ”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2分)
4.本文第③段是插叙的内容,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5.你认为本文第④段中加点的“一种精神”是指                                       的精神。(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