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题(11分) 成全一棵树 (1)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

阅读下文,完成题(11)

成全一棵树

1)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2)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就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3)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4)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5)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6)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7)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8)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9)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是青春是挺拔。

10)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11)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12)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13)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接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14)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15)母亲望着巳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16)他一下子怔住了。

17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18)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第(4)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面画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4)、(8)、(9)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第(17)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2分)

 

 

 

 

 

 

 

 

 

 

 

 

 

 

 

 

 

 

 

 

5.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______________的经过,又写了______________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2分)

 

1.(3分,各1分)(1)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它不会长成一棵大树。(2)孩子做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3)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母亲为孩子的将来忧虑 2.(2分)母亲看到孩子天天半夜偷偷给纳树喂童子尿。 3.(2分)突出孩子的自强(志坚)。回答“做事努力、认真或执著”等得1分。 4.(2分)要点:抒发自己感激之情,或对母爱的赞美;语言得体,感情真切。 5.(2分,各1分)孩子成全了一棵树苗;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必须写出“成全”或者类似的说法。) 【解析】 试题分析: 1.熟读文章,整体感知。由第二段可知“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它不会长成一棵大树,母亲认为孩子是在做着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的事情, 也有对残疾孩子将来的忧虑。所以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 2.阅读文章,找到相关段落(15)段作答。 3.阅读文章,整体感知,“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反复出现这一细节,意在揭示孩子做事努力、认真的性格特征 4.结合情境独白的特点: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描写他此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5.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分析情节结构,以人物的行为活动为中心加以概括。即孩子成全了一棵树苗;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细节描写的作用 描写人物心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并回答问题。(11分)

  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8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7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2分)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2分)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2分)
4.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3分)
5. 本文第③段中加点的“常常”可否去掉,为什么?(2分)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及分析(40)

(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问题。(10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美于徐公。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加点字(2分)

              
2.翻译句子(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用原文回答问题(2分)

齐王纳谏的意义的句子是:                                  
4.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

 

                                                                         
5.邹忌用什么方法使齐王乐于采纳他的建议?学了这篇文章对你有何启示?(2分)

 

 

 

查看答案

你参加学校学生会主席的竞选,结果出来后,每个竞选者都要上台说几句得体的话。

1):假如你竞选成功了,你会说:                               

                                         2分)

(2)、假如你竞选失败了,你会说:                              

                                         (2)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12分)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关雎》)

2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的沙漠风光的诗句    

                            

3日月之行,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4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观刈麦》中反映劳动者这种复杂矛盾心理的句子                                       

7)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通过写来往人物来表现室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                                           

 

查看答案

如果一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一家修车店,生意好,第二个来此的犹太人定会开一家饮食店。但中国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某地开一家修车店,生意好,则第二个来此的中国人开的往往也是修车店。这说明: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