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15分)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15分)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

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2.阅读①②段,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 (4分)
3.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4分)
4.请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回答问题。(4分)

【材料】《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在摄制前提出了54条要求与建议,如“美食不是目的地,是邮发点”。因此,《舌尖2》收录了这样的故事,一对养蜂夫妇一年中300天带着帐篷奔走在路上赶花酿蜜,他们做着最甜也最苦的澄汁。摄制组跟拍了这对夫妇40天的旅途,从四川出发,越过秦岭,落脚甘肃。网民“黛焉”说:大概《舌尖1》的火热让制作团队压力太大,导致《舌尖2》过分追求所谓“背后的东西”,讲故事占据了80%,美食倒成了一闪而过的东西了!觉得“舌尖”还是带给“吃货”简单的满足和幸福更好。

   很多网友评论《舌尖2》:“少了口水,没控制住潮水。”请依据材料,说说网友这样评论的原因。

 

1.我们应当珍惜“舌尖”的文人气质。 2.进行国家主义(家国意识)的教育;(2分)矫正快节奏、粗鄙的现代生活。(2分) 3.得出的结论是: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以无人问津的穷小子比喻默默无闻的“舌尖”节目,以中了巨奖的富小子比喻名满天下的“舌尖”节目,富小子身边一定簇拥许多亲戚朋友,成功后的“舌尖”必定面对许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无法保持纯粹。 4.“少了口水” 的原因是:《舌尖2》过分追求美食背后的东西,有关美食的介绍篇幅较少,带给人们舌尖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不够。“没控制住潮水”的原因是:《舌尖2》充分挖掘美食背后的感人故事,以美食见人生。(答出“与美食相关的故事很感人”或“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让人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也可以。)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2.此解答题的关键在于细心读文,找到所需解答的内容信息。 3.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细心读文,理清每段内容,找出比喻论证的思路,并简明概括。 4.把握“口水”和“ 潮水”这两个中心词,理解文意,作出回答。 考点:中心论点 文意把握 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题。(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亲:指关系友好,亲近。却:退。隐蔽:指屏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牺牲玉帛        神弗  

齐不听        苏秦齐王曰
2.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3.【甲】文中,战前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鲁庄公的哪一个回答才得到了曹刿的认可(用原句回答)?在曹刿看来,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4分)
4.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题。(6分)

雨过山村

唐代·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前两句,并概括山村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2.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3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8分)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在笔、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一个人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九年级(1)班决定开展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的实践活动,请你也积极参与吧!

(1)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开展此次活动?请参照示例,列举两种。(2分)

示例:主题班会    

                              

(2)请指出校园内的两种不文明现象,并提出两条你的可行性整改措施。(3分)

不文明现象:①                                   

整改措施                                            

                                    

(3)请用简略的语言叙写一则你收集的文明礼仪历史故事(60字以内)。(3分)

故事名:              

故事内容: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5分)

(1)填空。(2分)

(他)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选文描写的人物是______。这一片段是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出其本人在疾病缠身、丧失了战斗能力的严峻时刻,由内心绝望、动摇到最终__           __ 的过程(2 分)

(2)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还有以下几个名号。请任选两个,结合具体情节解说得名缘由。(3分)

①美猴王 ②弼马温 ③齐天大圣 ④孙行者 ⑤斗战胜佛

名号:              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号:              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一位同学读了培根的《谈读书》,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帮他在②③处分别填上一个句子来概括后文内容,(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句式不限)(2分)

①读书价值颇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