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剥豆(8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

剥豆(8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8个字)。(4分)

答:①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描写手法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3分)

3.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 _________________。(1分)

 

1.①怜爱儿子,欲增强儿子的自信心。②让儿子知道竞争靠实力,不给他虚假的胜利。 2.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3.竞争、认真。 【解析】 1.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具有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述能力。概括时,能围绕“怜爱儿子,欲增强儿子的自信心”“让儿子知道竞争靠实力,不给他虚假的胜利”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里突出儿子有竞争意识、做事认真的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忆读书》(8分)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1.“柳州风骨,长吉清才”仔细读一读文章,你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柳州”和“长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读书的收获或体会。3分

读《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红楼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茶花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意探究:作者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赏析下面诗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2.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4分)

                                  班超立志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①。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②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

志哉!”           【注释】①细节:小事情。 ②研:通“砚”,砚台。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尝辍业 (扔)             B能久事笔研间乎(怎么)

C常为官佣书供养(用来)      D劳辱(耻辱)

2.对短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就本文而言,班超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B班超成才的主要原因是“家贫”。

C上面短文的主旨是逆境使人成才。

D“班超的大志”可用原文“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来表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下面句中加点词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歆辄难之  B.默而识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友人惭,下车引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乘船避难(                      尚宽(           

其自托(                        ④遂携如初(       

3.翻译句子。(2分)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4.分析故事经过,说说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2分)

5.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查看答案

走近名著。(7分)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         小说。作者是        (朝代)的        。主要写                         三人保护                                                                                                                                         )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