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1)2008年3月,...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200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民生等问题作了重要____

(2)“嫦娥一号”探测器经受了月食的____,顺利传回搭载的30首曲目。

(3)5月16日上午,中国盐城经贸洽谈会暨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在市规划展览馆前的广场上____开幕。

A.部署   考验    隆重               B.布置  考验   郑重

C.部署   考查    隆重               D.布置  考查   郑重

 

A 【解析】 试题分析:“部署”指安排、布置人力、任务等,一般指大规模地、全面地、原则地安排配置, “布置”指在一些活动中做出安排,多指具体的安排、配置等,所以(1)应该用“部署”;“考验”是 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查看评定。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等。因此(2)应该用“考查”;“隆重” 指盛大庄重,以盛大、庄严和特别注意形式为特征的。“郑重” 指态度严肃认真。一般用于人。因此应该用“隆重”,所以答案为A。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6分)

在喧xiāo( )的城市里,高明的园艺师们都懂得,一块草坪要比一丛花林更能给人恬( )静的享受。如果你疲劳了,烦燥了,你就在绿荫上躺下来吧。一旦和小草们一样紧贴着大地母亲的心,你会突然发觉,这里是多么的温xīn( )、恬静,你会嗅到那带有泥土味的青草的芳香,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

    (1)给加点字注音。 恬( )静 慰藉(

    (2)根据汉语拼音写汉字。 喧xiāo( 温xīn(

    (3)上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_____改为_____   _____改为_____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10分)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5)了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行路难》)

(7)人生路上有鲜花也有荆棘,只要我们勇敢面对,胸中有杜甫《望岳》中“                               ”的雄心和气概,就一定会欣赏到人生最灿烂的风景。

8)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蕴含的哲理与此相一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以“活出自己的精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文体(除诗歌外)。

2、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小说《县城小书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县城小书店

韩浩月

①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门口收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而柔顺的头发,面容清秀,气质温婉,和我二十年前看到的那个书报亭的姑娘差不多,现在这个姑娘不会是过去那个姑娘的女儿吧?

②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但到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

③在去书报亭买杂志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图书馆阅读免费的报纸和杂志的。图书馆很小,报纸和杂志就那么多,通常只用一天的时间,感兴趣的报刊就读完了。没东西可读的日子,总是有点儿难过。想去买本杂志来读,可觉得它们的定价实在是贵呀。

④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⑤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次早来几天吧。

⑥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开了。

⑦所以,我常一直远远地望着书报亭。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⑧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有人来买杂志,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埋头在一本杂志或书里,仿佛阅读才是她的工作,看守书报亭是额外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她记不记得我。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家乡数年后,重新再看到她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想和我说句什么话,但最终什么都没说。

⑨作为我在家乡的牵绊之一,这个书报亭寄托着我的某些感情,这些感情和梦想有关,和未来有关。因此,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那个书报亭。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那儿看了一会儿。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

⑩在离开家乡的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后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在书店门口收钱的有时还是那个姑娘,有时则是一位老大爷。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

(11)2012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星星诗刊》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离开书店的时候,心情仍然是平静的,曾经的一点点惆怅也消失了。书店在我心里,已经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过去式。

(选自《作文通讯•锦瑟》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6分)      

2012年秋天,“我”带小侄子去买书;

少年的时候,                                                        

离开县城的前一天,                                                  

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                                                

2012年秋天,“我”带小侄子离开书店。
2. 第②段划线句子 但到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 中,作者“犹豫”的原因是什么?(4分)                                                                                       
3. 请结合描写的相关知识,品析第⑦段“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把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3分) 
4.二十年,书报亭变成了书店。“我”对现在的书店和曾经的书报亭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分别简析。(3分) 
5.“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我”的两个特点。(4分)

 

查看答案

阅读“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完成后面题目。(13分)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亦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也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要抓紧时间读书。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改造环境、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不囿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心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啊,对读书如饥似渴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前不久,在台湾有个与佛教有关的公共讲座,演讲者看着台下攒动浮躁低头看手机的听众,感叹说:“无法专注于当下,反而让许多人感叹时间不够用,因为,心正在怨叹过去、烦恼未来,当下这一刻都浪费了。”专注,便能赢得读书时间;专注,便可安于读书环境。做不到专注,便无从说起,必一事无成。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选自2013年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4分)
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请谈谈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