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糟粕(zāo) 骁勇(xi...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粕(zāo)  勇(xiāo)  (xiá)   暗(huì)

B.轩(xiè)  菜(xìnɡ)  统(lónɡ)  杂(yǒnɡ)

C.陶(yě)   (jiè)   咒(zǔ)    穿(záo)

D.击(bó)   据(jié)   (hè)    (zǐ)

 

B 【解析】 试题分析:笼统(lǒng)冗杂(rǒnɡ)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作(60分)

请以“温暖的时刻”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注意:1.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2.字迹清楚,书写工整。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0分

丁立梅

1陪一个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兴兴的。做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棵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2一路之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

    3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4车子静静地,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也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真的到了?一看表,快上午十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十点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十五分钟的时间。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他看到父亲,嘴角稍稍牵了牵,像嘲讽。

    5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是读懂她爱的密码的,从此,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里面的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6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7探视的时间,快要过去了,管教干部已进来提醒。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时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他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的,看他,也黑了,也瘦了。

    8他问我,你有纸笔吗?

    9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10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个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那六个字是:              

                                                           (摘自2011年《青年文摘》第2期)

    18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2.文章第(1)段中写道“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兴兴的”,可为什么“做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颗衰败的草”,如何理解?(3分)

    203.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三段文字的作用。(4分)
4.仔细阅读第(5)段结尾处画线句,请你揣摩此时中年人的心理活动,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文字。(3分)
5.联系全文,找出文中儿子的神态变化的语句,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4分)
6.联系题目,结合文章内容,猜测文章结尾父亲在纸上留下的是哪六个字,并分析父亲的言外之意。(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4

生活中,待人接物有很多细节,我们要尊重自己的细节。

当擦鞋工低头为你服务时,你可以不用弯下身子去挽起你的裤管,但你大可不必两手扶着扶手,仰躺在椅子上,一副“给了钱就是爷”的样子,起身离开时也请别忘说上那句平常而普通的话“谢谢”。

当掏粪工推着大粪走过你的面前时,你可以紧赶几步,走到他的前面去,但你大可不必又是捏鼻子,又是皱眉头,嘴上还“呸!呸!”啐个不停,似乎天生就是没闻过粪臭的样子。

当部下与你迎面碰上时,你可以不用笑脸相迎,招呼在前,但你大可不必在部属主动送上笑脸,招呼问好时,连正眼都不看,甚至连鼻孔也懒得哼,一副居高临下、官气十足的样子。

当看到空难、矿难、地震、洪灾等灾难性画面时,你可以不用痛哭失声,泪流满面,但你大可不必一边若无其事地看灾难镜头,一边还投入地胡吹海侃。

当你旁边站着老人,小孩和孕妇时,你可以不主动起立让座,但你大可不必对别人主动让座的行为说三道四,冷嘲热讽。

当有乡下人不知“麦当劳”、“肯德基”为何物时,你可以在心里保留你的惊讶,但你大可不必一副“城里人”的派头,像打量怪物似的上下打量别人,末了还鄙夷地丢下那句“乡巴佬”。

当你的好心和善举被人误解,利用、欺骗甚至横遭厄运时,你可以为此伤心并适当宣泄你的愤怒,但你大可不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得出太阳本来就黑暗的结论,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报复他人,危害社会。

生活中有许多细节,你也许不经意,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可以折射出你的人品,影响你的人缘,决定你的发展和未来。请尊重你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因为,尊重细节,原来就是尊重你自己;而忽视细节,受害的,可能会是你的一生。

    141.纵观全文,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这一观点为本文拟一则标题。(3分)
2.~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者连用七个“当……时,……”的文段,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
3.联系生活实际,依照本文第段的写法,补充一个事例。(3分)

当你(         )时,你可以(        ),但你大可不必(               )。
4.结合文意简要回答,细节对于一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集》)
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    D.今/齐地方/千里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王    ②臣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楚令尹    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小题】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峡口进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8.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