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14分)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14分)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未几,有诈冒事   觉: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忿:

欲杀之? 故:                 ④天下无冤    狱: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4分)

 

1.①觉:(被)发现 ②忿:愤恨 ③故:所以 ④狱:案件 2. 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解析】 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狱”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诈”“资”“荫”“死”“忿”“信”,最后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梳通文字,读懂内容,抓住关键语语,根据人物的行为表现具体举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以下文言文,完成题。(8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景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清。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3.下面对文中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回清倒影 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B良多趣味 实在是趣味无穷。

C虽乘奔御风 即使是奔跑,驾着疾风。     D哀转久绝 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查看答案

阅读《故宫博物馆》片段,回答题(8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1.选段的说明对象是(          

A.太和殿宏大的规模    B.太和殿    C.太和殿的位置功能    D.太和殿的内部装饰
2.选段开头写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的目的是(     

A.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宏大。B.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雄伟壮丽。

C.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精美。D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威严。
3.选段整体上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从上至下的顺序  B.从外向内、由总到分的顺序  C.从下至上的顺序  D.从中间向四周的顺序
4.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是正中的朱漆方台,按照方位变化依次为正中、上面、背面、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B.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重点,最能体现故宫建筑群的特点,所以文章作为重点介绍。

C.介绍三大殿建筑在中轴线上,主要是为了突出中国建筑讲究对称的特点。

D.太和殿的外观特征是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查看答案

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题。(6分)

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文中加点的“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

A劳动人民心中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2.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A下定义 列数字 B 下定义 举例子 C 作比较 举例子 D 列数字 作比较
3.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 暗示”“ 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这句话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查看答案

阅读《背影》选段,完成共8分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  )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动词恰当的是     

A           B          C          D           
2.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扑扑身上的泥土”是因为刚才爬月台时蹭了一身土,父亲喜欢洁净,所以扑扑身上的泥土以后心里就轻松了。

B “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是因为买的橘子并不太重,父亲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C “泥土”表明当时的环境很脏,“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心满意足,同时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

D “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说明不是真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满足,是父亲一片爱子。                 
3.看见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因为“我”看到父亲不顾年迈体弱,亲自为“我”买橘子,百感交集,深深理解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B.因为“我”觉得父亲太固执,对他表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C.因为“我”就要和父亲分手了,“我”为离别而伤心难过。

D.因为“我”为离别而伤心难过,同时也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而激动、喜悦。
4.“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一句 父亲不肯的原因是( 

A.怕“我”年轻买橘子要吃亏,关心爱护子女;

B怕行礼丢失,老人谨慎的性格和爱子之情;

C.父亲老境颓唐,想到父子今日东奔西走,不知何时相见,以买橘作留念。

D.和“临行密密缝”一样,蕴至爱之情于不言之中。

 

查看答案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题。(6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写齐王纳谏和齐国大治为中心,表现了齐王知错就改,广开言路,勇于革新,是一位贤明君主。

B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道理,进而讽谏齐王,齐王接受了邹忌的讽谏,兴利除弊,使齐国大治。

C邹忌不被赞美所迷惑,与徐公比后找到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可见邹忌头脑清醒,善于思考。

D邹忌从生活小事入手,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治国的道理,表现出高超的讽谏艺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目的在于是使齐王“除蔽”,以修明朝政。

B本文是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设喻从实处着眼,虚写邹忌之“蔽”;说理从虚处着眼,实写“王之蔽甚”。

C本文全篇运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等等,这种排比结构,极大地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有很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如“察纳雅言”的行政风格,“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层次递进、排比对称的行文技巧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