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e卷通组卷系统 www.zujuan.com

 

 

略 【解析】 试题分析: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不要涂改。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14分)         

泥土的声音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散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粘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辉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2分)
2.结合语境,揣摩第⑥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及作用。(4分)

含义:
3.作者在第③段说:“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第④段又说“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你认为作者为何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感受?(4分)
4.本文在结构、语言和写法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色,请你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举例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14分)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未几,有诈冒事   觉: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忿:

欲杀之? 故:                 ④天下无冤    狱: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4分)

 

查看答案

读以下文言文,完成题。(8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景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清。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3.下面对文中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回清倒影 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B良多趣味 实在是趣味无穷。

C虽乘奔御风 即使是奔跑,驾着疾风。     D哀转久绝 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查看答案

阅读《故宫博物馆》片段,回答题(8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1.选段的说明对象是(          

A.太和殿宏大的规模    B.太和殿    C.太和殿的位置功能    D.太和殿的内部装饰
2.选段开头写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的目的是(     

A.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宏大。B.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雄伟壮丽。

C.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精美。D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威严。
3.选段整体上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A.从上至下的顺序  B.从外向内、由总到分的顺序  C.从下至上的顺序  D.从中间向四周的顺序
4.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是正中的朱漆方台,按照方位变化依次为正中、上面、背面、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B.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重点,最能体现故宫建筑群的特点,所以文章作为重点介绍。

C.介绍三大殿建筑在中轴线上,主要是为了突出中国建筑讲究对称的特点。

D.太和殿的外观特征是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查看答案

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题。(6分)

1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2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文中加点的“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

A劳动人民心中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2.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A下定义 列数字 B 下定义 举例子 C 作比较 举例子 D 列数字 作比较
3.对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 暗示”“ 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的春天,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D这句话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