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2分) A、人声鼎沸 荒草凄凄 力挽狂澜 五彩斑...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  )。(2分)

A、人声鼎沸     荒草凄凄     力挽狂澜     五彩斑斓

B、妇孺皆知     锲而不舍     浑身解数     挣脱羁绊

C、姗姗来迟     迫不急待     聊以自慰     勇往直前

D、生意葱茏     眼花瞭乱     叽叽喳喳     相得益彰

 

B 【解析】A项中“荒草凄凄”应改为“荒草萋萋”;C项中“迫不急待”应改为“迫不及待”;D项中“眼花瞭乱”应改为“眼花缭乱”。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汉字字音、字形的认识。这要求学生以教材为基础,正确识记常用汉字的音、形、义,平时注意积累,经常复习,能正确区分形近字、同音字,学会辨别错别字。 试题分析: 考点:识字与写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菜(wā)      (pài)         jì)妒       回环(qǔ)折

B、(páng)徨     (pán)石        (mù)然      (chà)风云

C、(léi)弱       (zhuó)痕       (mái)     寒风(biān)骨

D、眼(jiǎn)      (huáng)惚      (chù)     满目(cāng)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一4题 (13分)

  (曹文轩)

①童年的印象很多,其中贫穷的记忆极深刻。我吃过一回糠,一回青草。糠是如何吃的,记不得了。青草是我从河边割回的。母亲在无油的铁锅中认真地翻炒,说是给我弄盘“炒韭菜”吃。但再贫穷的童年于我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温暖与美好的记忆。

②听母亲说,我小时长得很体面,不哭,爱笑,爱整天转着眼珠打量人,揣摩人,很招人喜欢。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庄上人家也都沿着河边住。我一两岁时,常被人家抱去玩,然后就沿着这条大河一家传一家,有时竟能传出一二里地去。母亲奶水旺,憋不住了就找我,可总要花很大工夫才能将我找回。重新回到她怀抱时,我也不肯再喝她的奶了。因为,那些也在奶孩子的母亲已经用她们的奶喂饱了我。母亲说,我是吃了很多母亲的奶长大的。当然后来我却慢慢地长丑了,也不再那么让人喜欢了。

③长到三岁时,我就已经变得有点“坏”了。我到风车跟前玩,不小心,穿一身棉衣摔到水渠里。我一骨碌爬上来,一声不哭地回到家,将湿衣服全部剥下,钻到被窝里。当母亲回来要打我时,我却一口咬定:“是爷爷把我推到了水里的。”被陷害的爷爷不恼,却很高兴,说:“这孩长大了有出息。”当然长大了以后,我却从未生过害人之心。至于有无出息,这就很难说了。当长到拿根树枝在地里、河边到处乱走时,倒也做了不少坏事。比如在田埂上挖陷阱让人摔跟头、将人家在河边的盆碗推到深水之中等等。但我不恶,没有让人讨厌。另有一点,不管谁逗我(甚至用稀泥涂满我全身),我都未恼过,未骂过人。如今回到老家时,那些大爷还在说:“文轩小时候不会骂人。”其实骂人还是会的,我只是在小孩中间骂,不骂大人罢了。

④长到九岁时,我又有了很大的变化。正在课堂上听课,见到外面有一条陌生的白狗走过,竟忘了讲台上的老师正讲课,“呼”一下冲出教室撵狗去了,后来遭到老师严厉的惩罚。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一个大我三岁的大孩子偷偷离家出走,去县城看国庆焰火。当时,只有水路通往县城。我身边只有一块钱,还是从父亲的口袋里摸来的。那个大孩子也只有一块钱。这两块钱不能买船票,得留着到城里看电影看焰火时买小食品吃(这在当时,几乎是一种奢侈的安排)。于是,我们步行三十几里来到县城。到达时,天已晚。我们向人打听哪儿放焰火,回答是哪儿也不放焰火。此时,我们身体疲乏难熬,既不想下馆子,也不想看电影,只想睡觉。我们在一个黑森森的大门洞里找到了一条大长凳,倒头就睡。不知什么时候醒来了,见满天大亮,便商量说买小笼包子吃,吃饱了再回家。

⑤母亲对我的爱是本能的,绝对的。她似乎没有任何食欲,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对哪一种食品有特别的欲望,她总是默默地先让孩子们享用,剩下的她随便吃一点。

⑥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水乡。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橹声中,在渔人“噼噼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刺泼刺”的水声中长大的。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睁开眼来时,一眼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在我的脑海里所记存着的故事,其中大半与水相关。

⑦这一切,使我“舞文弄墨”成为可能。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我用幻想去弥补我的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壮大自己,发达自己。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我的性格注进了坚韧。难怪福克纳说一个作家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有一个苦难的童年。祖母、父亲和母亲给我仁爱之心,使我从不知道何谓仇恨。我从未抓住不放地仇恨过任何人。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善的,尽管我常常看到恶的肆虐。那片土地给了我灵气、题材、主题和故事。开门可见的水,湿润了我的笔,使我能永远亲近一种清新的风格。    (有删改)

1.第③段“长到三岁时,我就已经变得有点‘坏’了”,我做了哪些“坏”事?请分点概括4分)

 

 

2.第④段“长到九岁时,我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我变成一个怎样的孩子。3分)

 

 

3.联系上下文,作者为什么说“但再贫穷的童年于我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温暖与美好的记忆”(3

 

4.请你说说“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橹声中,在渔人‘噼噼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刺泼刺’的水声中长大的”的表达作用。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1-4题。(12分)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1.“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并不是由“仿佛”来判断)(3分)

 

2.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4分)

(1)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

 

(2)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七段文字的内容。(2分)

 

4.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能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吗?(3分)

 

 

查看答案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4题。 (14分)

①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②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③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④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⑤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文中画线句写出了春雨什么样的情状?三个比喻句分别写出了春雨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中“静默”一词用得精妙,请你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引用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③④⑤段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春天什么特点?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5题。(19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①,多所像类②。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③,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④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选自《水经注 江水》

注:①形容:形状、样子;    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悉以临惧相戒: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④践跻:登临

1.下列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6分)(    )(   

A.非亭午夜分

其剑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

B.隐天

千万地(《以虫治虫》)

C.王命急宣

绝壁十许丈

D.春冬.

曾无称有山水美也

E.不疾也

徐喷烟(《幼时记趣》)

2.句子翻译: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3分)

 

3.【甲】文中,能体现【乙】文袁山松所说的“悉以临惧相戒”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      ;而【乙】文袁山松所说的“既至欣然”又与【甲】文中郦道元所言的“                  ”中所直接表露的情感是相一致的。(4分)

4.有人说,【甲】文写景“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请你结合文段【甲】中的画线句,具体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3分)

 

 

5.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不管是写夏水还是写春冬之水,都语言凝练、意蕴丰富。请以【甲】文的夏水为例,品味写法的妙处。(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