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共14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①人们常说,...

(共14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慢慢老去的故乡

牧云

 

①人们常说,城里是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是城里人的精神家园。可是,我的家乡就像我们的乡亲一样,年复一年地老去。

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田野依旧平静,炊烟依旧袅绕。除了平坦的乡村道路延伸着一些希望,其他的都早已定格在记忆里。

③我的故乡在湖北黄冈,坐落在倒水河畔,是著名的老区。那里远离都市,是一个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群山环绕的故乡被高速公路、铁路抛在一边,更不用说机场了。千百年来,人们或吃田地的出产,或靠一门手艺走村串户,或从事服务业,或在小型企业做手工活,养活着穷二代、穷三代。

④老家有百多户人家,胡同连通,鸡犬串户。老屋的一条巷子十二户屋连屋,脊连脊。当年,人们吃饭的时候聚在某一家门前,尝“百家菜”;哪家有红白喜事,大家纷纷自愿帮忙,那叫一个壮观。月儿升起了,竹床、藤椅、小凳搬到一块,劣质烟点燃了,一壶茶,几瓶水,天南海北地唠。小孩们财捉迷藏,从第一家一直藏到最后一家。月儿西斜,在大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不知疲倦的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⑤如今,这条巷子只住着一个独身老人,今年七十多了。其余的都搬家做了城里人。有两间屋子因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倒塌,其余的被铁锁封存。走在巷子中,满眼残破、衰败,连鸡犬猫都不见踪影。

⑥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

⑦村里少见青壮年,他们纷纷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有大事才回来。女孩子开了眼界,宁可嫁给老头、多婚头、残疾人甚至做二奶,也要保留城里人的身份。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着祖传的家业。晚辈给年迈多病的老父老母雇来保姆,给田地请来小工。一句话,不差钱,缺的是宝贵时间。农村的扶贫款项很多,合作医疗也很完备,但是老人缺的是在身边尽孝心的孩子。

小学荒废了。斯壁残垣,荒草藤蔓,紧锁的木门。也不知道没有玻璃的窗户里,除了藏着我儿时的回忆之外,还有什么宝贝物什。随着孩子自然和非自然的递减,农村学校大都被并到乡镇里了。孩子在家门前上学的时代就这样远去。

⑨村予旁有一个工厂,曾经机声隆隆。这里加工的半成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武钢。能够到厂里做工是青年人的梦想。他们能够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每年还有几次去武汉的机会,的确让人眼馋。现在,这里已经办成了榨坊,虽然仍有机器声,但没有当年旺盛的人气。

⑩走近田野,澄澈依旧、碧绿依旧。虽然种植的面积与重点有些不同,但不外乎还是那些品种。欠缺和遗憾却太多了。水间鹭鸶呢?田埂上的王八、水蛇呢?塘梗上的桑葚、梧桐籽呢?望着绿得有些沉寂的田野,我怅然若失。

乡间还有保留了数十年的行当,那就是货郎、赤脚医生(兽医)。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只有在年关,摩托、各种小汽车才会多起来。

12在跟村支书的聊天中得知,虽然党的富民政策好,但青年人习惯了做城乡之间的候鸟,不愿意在老家生活。可喜的是,本村有一个叫二狗的青年,在外打工十多年,积累了千万身家,近来准备回乡投资创办绿色家园公司。他计划承包部分的山和坡,逐年改良山林品种,以山荼和意杨林为主。扩建山间公路,增挖鱼塘鱼池。并新建体闲餐厅、宾馆和体育娱乐场馆。二狗的计划提起了我的兴趣。也许,像这样的有志青年才是农村的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给家乡注入活力,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选自《散文百家》,2013年7月)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中作者说故乡“慢慢老去”,这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地处偏远,远离都市,随时间的流逝,正慢慢地衰败。

B.“新房子很少,穷二代、三代们把从城里挣的钱还给了城市”,这句话的意思是农村青年到城里打工,在城里生活,很少回乡修房安居的。

C.文章第⑩段“我怅然若失”的原因是,农村田野澄澈碧绿依旧,但种植品种传统老旧,生态和农村风味欠缺和遗憾太多了。

D.文章第12段写农村青年二狗的事迹,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观点:有志青年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才能使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E.全文用对比的手法,将过去的风味小村、淳朴的乡民和宁静的乡村生活与现今逐渐衰败的乡村对比,表达了对过去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2.第②段叙写了什么?在文中取到怎样的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的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故乡在“年复一年地老去”,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样说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在许多农村青年生活在城市里。请对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E 2.①此段实写作者家乡现在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1分)。山河田野炊烟依旧,可物是人非,原有的美好只有留存在记忆里了,流露出作者的惋惜怅惘之情。(1分)②承上启下,为下文写记忆中的故乡作铺垫。(2分) 3.①巷子残破、衰败。②村里少见青壮年。③农村小学荒废。④村旁工厂没人气。⑤田野沉寂萧条。⑥乡间经济交通落后。(答对1点即可得0.5分,3分) 4.答案示例一:农村青年在城市生活是社会进步的体现。(1分)一方面,他们融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或技术,做出了较大贡献;(1分)另一方面,他们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1分) 答案示例二:农村青年在城市生活会导致乡村的衰落。(1分)一方面,他们的流失,直接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缺乏,田地荒芜,经济萧条;(1分)另一方面,无暇兼顾老人和小孩,使亲人失去天伦之乐,也直接导致农村文化的衰落。(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文意的把握,A望文生义,“慢慢老去”在本文中是指故乡青年男女进城务工又不愿回乡生活,导致故乡逐渐衰败,缺乏生机,故乡由于没有年轻人的存在而缺乏勃勃生机。E主客颠倒,表达了对乡村现状的思考和隐忧。 2.考查的是对段落的理解,熟读第②段,归纳出主要内容及反应的现实问题以及在本篇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故乡在“年复一年地老去”,不仅说故乡建筑物的破落、衰败,而且故乡由于缺乏年轻人的存在而失去活力。 4.本题考查的是对全文的把握能力,只有对全文内容整体把握细细分辨才能提炼出题目要求的正确信息。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农村青年在城市生活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乡村的衰落、破败,农村由于缺乏年轻人而失去活力,经济、文化出现萧条、落后的现象。 考点:散文阅读 文章内容分析 文意的把握 全文的把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共14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1)赵襄主学御王子期  于:___________

(2)术未           尽:____________

(3)先则恐逮       于:____________

(4)诱道争远         夫: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共8分,每小题2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14

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  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以中有足乐者”是指( )

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

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

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

D.作者认为书中有足够多取乐的事。

2.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4.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好不羡慕,是因为他从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南,奔走之苦,住读之苦。

C.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查看答案

(共8分,每小题2分) 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片段,回答14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我从前看见一位法国学者著的书,比较英法两国国民性质,他说:“到英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埋头执笔做他们的事;到法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衔着烟卷像在那里出神。英国人走路,眼注望,像用全副精神注在走路上;法国人走路,总是东张西望,像不把走路当一回事。”这些话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但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若果如他所说,英国人便是敬,法国人便是不敬。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本文的论点是(  )

A.要敬业。

B.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C.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D.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2.本文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正反论证

B.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C.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归纳论证

D.举例论证 反正论证 引用论证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道理论证,其目的是从道理上论证不敬业的危害,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B.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是从正反两面加以论证的,如果去掉一个,就少了一层意思,论证不严密。

C.为什么该敬业?因为凡职业没有不适神圣的,所以说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D.作者举当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种职业来说明自己的道理,一个职位最高,一个地位最低,这样的例子典型,有说服力。

4.下列不能充当本文段论据事例的一项是(  )

A.孔繁森为人民辛勤工作,献身于雪域高原。

B.郭明义立足本职,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C.王力同学助人为乐,帮助李新打扫卫生。

D.李素丽发扬“一心为乘客,服务最光荣”的行业精神,热心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老百姓的亲闺女 ”。

 

查看答案

(共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云南歌会》节选片段,回答15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1.对“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中“歌声”含义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种鸟儿的歌声。

B.赶马女孩悦耳动听的歌声。

C.各种鸟儿和男女青年们一起唱的歌声。

D.各种鸟儿的歌声;赶马女孩悦耳动听的歌声。

2.对“由呈贡进城时的一路景色”和“赶马女孩的歌唱”的关系,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充满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情景。

B.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C.这些充满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情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D.这些充满情趣的山野风光与“赶马女孩的歌唱”并无关系,只不过当时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交代就不符合客观事实。

3.对赶马女孩的歌唱“有的还发哑带沙”被作者称为“淳朴本色美”的理由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作者就欣赏这种“还发哑带沙”的歌唱音质,感觉朴实可爱。

B.因为在这种优美的环境气氛中,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原汁原味,所以作者说“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C.因为作者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山野歌声,能把人带入恍如世外桃源般的崭新境界里,流连忘返。

D.因为在这种优美的环境气氛中,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清新、高雅、正规的艺术魅力,所以说“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4.对文中画线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句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传神。

B.此句是从视觉、听觉角度来进行描写的,因而生动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C.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相互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D.这些充满情趣的山鸟是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的一个动人的场景的事物之一。

5.用四个字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野对歌

B.山谷传歌

C.山路漫歌

D.山寨教歌

 

查看答案

(共8分,每小题2分) 阅读《社戏》节选片段,回答14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对选文大意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2.对上文内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的表现了少年们拙笨可爱的一面。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③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段中的“歌声”。

D.作者在第④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3.对选文各段体现的作者的感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活泼、轻松

B.第段:急切、焦虑

C.第③段:惘然、陶醉

D.第④段:失落、沮丧

4.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对景物进行描写,下面各举了一处典型例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B.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C.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D.触觉: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