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里的三段文字,完成1—5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里的三段文字,完成15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规律    B.气候变化

C.物候现象    D.四季景色变化。

2.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作诠释   列数字          B.下定义    举例子

C.作比较   举例子          D.列数字    作比较

3.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时,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

D.选文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三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虫鱼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时与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5.对选段中语言的理解,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着想的心情。

 

1.C 2.B 3.A 4.B 5.D 【解析】 试题分析: 1.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自然现象----物候现象,从第三段又对上文的总结可以知道。 2.下定义: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即物候学。举例子:如桃花开、燕子来。 3.不是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成为物候,而是文中列举的这类自然现象。 4.这是春天的变化,不是一年四季的。 5.该句虽有“好像”一词,但不是比喻。比喻要有本体和喻体。 考点:说明文阅读 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 文意把握与理解 【点评】:说明文阅读必须要明确各段说明的内容,熟知说明文常见说明方法及文章的说明对象,从文中找准符合题意的信息段,把握并理解文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谈生命》中的节选文字,完成15小题。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①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②,小鸟在他枝头欣赏歌唱,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③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④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1.对本段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B.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

C.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

D.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

2.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脱离  喧嚷  展示  呈现

B.挣扎  喧叫  伸展  展示

C.摆脱  欢叫  展示  表现

D.挣脱  喧闹  伸展  呈现

3.对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奋斗与努力,“又长成一棵小树”只能是梦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B.与前面的“也许”相照应,表现了小树的再生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C.作者对这棵消融于大地的树能够再生没有足够的信心。

D.这句话强调了在生命的历程中,今生今世就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

4.下面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生命比喻成一棵小树,以此揭示生命生长.壮大和衰老的历程。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表现了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的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但却有几分惆怅和虚无。

C.“破壳出来”“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消融了,归化了”这些语句喻示了人的生命历程。

D.选段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5.选段感情基调的变化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始充满激情,继而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更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B.开始充满喜悦,充满希望,继而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是超乎寻常的平静。

C.开始充满喜悦,充满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D.开始充满激情,继而是“宁静和怡悦”, 最后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编著。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它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C.序,一种文体,一般分为书序和赠序。赠序,具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多推崇、赞许、勉励之词,如《送东阳马生序》。

D.《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后失败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手掌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飞溅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燥热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D.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查看答案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B.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雄伟”“壮丽”“非常”“宁静”都属于形容词。

B.短语“布局优雅”“泰山美景”“赤壁风光”“风流人物”的结构类型都相同。

C.“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语也是一个单句。

D.“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