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挽联 逝世 一如即往 雕梁画栋
B.枯瘦 咳嗽 长途跋涉 可见一班
C.气概 霎时 暑去寒来 震耳欲聋
D.塑料 企盼 囫囵吞枣 焦燥不安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流窜(cuàn) 纤(qiān)弱 讥笑(jī) 惟妙惟肖(xiào)
B.追悼(diào) 水浒(hǔ ) 地窖(jiào ) 寝(qǐn )不安席
C.恩赐( cì ) 日寇(kòu )眷(juàn)恋 威风凛凛(lín)
D.佣(yōng)人 溺(nì )爱 刺猹(chá ) 姗姗(shān )来迟
请以“___________是那样美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半命题作文要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可以填上身边的人或物,也可以填上表示情感、美德的词语,如爱、感恩、惜时、诚信、追求、助人为乐等),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文章不少于600字 。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爬 山 虎(10分)
①地锦,俗名爬山虎,我与它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②那一年夏天,我患脑血管病住进医院,生命虽无危险,但恢复期间的行走锻炼却是不胜其苦的。医院内有一个草木葱郁的花园,园的四周有上部开着花格子窗的矮围墙。在开头那些忧伤灰暗的日子里,我每天抱着病恹恹的身体,腋下拄着双拐,绕着围墙根艰难而缓慢地行走。
③有一天,我刚走不多远,便靠着路旁一棵梧桐树歇息,感到再难迈出一步。这时我无意中朝围墙根投去一瞥,只见一株幼小的爬山虎趴在墙根上,绿绿的,虎虎有生气。我忽然对它产生了一种不同往常的亲近感。我第一次如此贴近地凝视它。这才发现,它的绿莹莹的枝蔓上长有卷须,卷须先端发育成小的吸盘,爬上墙壁后分泌黏液死死地吸附在墙壁上,植株借以顽强地向前生长,这使我从爬山虎的身上分明读到一片炽热的情感;倾听到一种向前趱(zǎn,快走)行的呼唤。
④这以后,我与爬山虎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我在围墙外拄拐绕行,它在围墙上攒劲前行。无论是草露未干的清晨,还是归鸟啁啾的黄昏,还是月光如水的静夜,我绕墙行走时总是在爬山虎前长久地伫立,和它作无言的亲近之谈,后来竟至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感。尽管那年夏天酷暑难当,它却于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一步步往上蹿,出落得枝叶茂密,绿茸茸地爱煞人。
⑤一日,几个顽皮的孩子在围墙根“藏猫猫”,恶作剧似的将爬山虎的枝蔓从墙壁上拽下来。当我发现悲惨地跌落在地上的爬山虎的时候,我想我的无言的朋友这回大概是完了。我扶着墙艰难地蹲下身去把它托起,将它卷须上的被损伤了的吸盘重新摁在墙上,将被弄得凌乱不堪的叶片重新理顺。渐暗的暮色中,我怅然回到病室。第二天红霞初露时,我来到它身边,竟发现它的吸盘又不屈不挠地紧紧咬住了墙壁,它的叶子又那么鲜活亮丽,它的虎虎有生气的卷须又在锐不可当地向前伸展。好样的!朋友。
⑥渐地,夏老了,夏去了,秋来了,秋深了。我终于丢掉了拐杖,爬山虎也爬到一人多高,覆盖在花格子砖窗上了。出院时,我和家人特意去同这无言的朋友告别,它的叶子已经变红,耀如燃烧的火焰,真正成为大地上的锦绣。
1.仿照下列句式,阅读相关语段概括出段落大意。(3分)
第③段:发现爬山虎,倾听到前行的呼唤。
第④段:亲近爬山虎,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__________________,颂扬其顽强的精神。
2.作者对幼小的爬山虎产生了亲近感,其原因是( )。(2分)
A.爬山虎虎虎有生气,样子可爱。
B.爬山虎枝蔓绿莹莹的,颜色鲜艳。
C.爬山虎长有卷须、吸盘,形状奇特。
D.爬山虎顽强向前生长,催人奋进。
3.第④段中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照应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4.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2分)
竟发现它的吸盘又不屈不挠地紧紧咬住了墙壁,它的叶子又那么鲜活亮丽,它的虎虎有生气的卷须又在锐不可当地向前伸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怎样理解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19分)
(一)(9分)
①【A】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④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⑤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B】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⑥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句和【B】句都是景物描写,轻任选一句分析其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加点的“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是表现老头子紧张、恐惧的心理吗?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头子让二菱看他这场“英雄的行为”原因何在?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理解(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芳草鲜美 _______
②悉如外人________
③便要还家_________
④寻病终___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 不足为外人道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D. 既出,得其船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