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目: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受失败的瞬...

题目: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受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的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 让我们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幅幅画面。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那一幕是平凡的一幕,但也是令我难以忘怀的一幕。 那天,细雨绵绵,使人感到几分凉爽。我在到街上走着,看见前面有一名妇女,手中抱着一个小女孩,应该两岁左右吧。衣服破烂不堪,全身上下脏兮兮的,用乞求的目光望着路过的人群。这个小孩又黑又瘦,嘴里啃着手指头,另一只手摸着肚子,我想他们应该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吧。周围有一些围观的人,我也忍不住驻足观望。 这时,一个六七岁小男孩走了过来,用好奇的目光望了望他们。只听一位妇女说:“小朋友,给我们一点钱吧,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你就可怜可怜我们吧!”我又看了看那个小女孩,她小小年纪,眼睛里去没有那个年龄阶段的小孩应有的无忧无虑,反而让人觉得他们经历了许多事情一样。再看看那名妇女,她的眼睛里充满了期盼,正在无声地央求着这个小男孩。小男孩用手摸了摸口袋,摸出了一张皱皱的五元钱,正向那名妇女递去。 “别给她!”一位年轻漂亮的阿姨说,“她好手好脚的,干嘛不去找工作呀,何必在这里乞讨!”周围的人开始议论起来:“是呀!肯定是骗人的!”“这些人真是太可恶了,只会装可怜来获取别人情!……”小男孩犹豫了,把手伸了回来。 几分钟过后,小男孩再次伸出了手,把已经握得热乎乎的五元钱给了那位妇女。只用甜甜的声音说了一句:“我相信她!”然后走开了。 我愣住了,所有的人都愣住了,都为小男孩的做法感到吃惊。更为他的那一句话感到感动。我原以为小男孩会收起这五元钱,自己去买东西,没想到他竟还是把钱给了这位妇女。看得出这位小男孩是多么相信这位妇女,同时又是多么同情她呀!在场的人也纷纷拿出了钱给这位妇女,只有刚才那位漂亮的阿姨还愣在那里。 雨越下越大,一阵风吹来,让人感到一丝寒冷。望着小男孩远去的背影,我觉得一丝丝的温暖正涌入我的心头,让我全身都热乎乎的。回头再看看刚在那位漂亮的阿姨,突然觉得她也不是很漂亮了...... 【解析】 试题分析:1、命题的选材难度不大。命题明显地告诉了我们这篇作文的粗略范围。正如提示中所说,可以写重逢或惜别等难忘的经历,也可以记录成功时刻或失败瞬间等时间片段,还可以刻画误会冰释后的拥抱或绝处逢生后的欢笑。作为中学生,虽然生活接触没有大人丰富,但是回想起自己的生活也会有一些事情场景历历在目,比如,失去亲人的悲哀痛楚,同学分别的伤感和思念,小学毕业时的同学们师生们的痛苦与笑容,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影像,街头上难忘的见闻,母子间、同学间、师生间感人的真情故事,等等。其实,当我们回忆起来,还有另一些情形——与大自然有关的一些心灵的震撼,如,看见了下大雨前的蚂蚁搬家,春意盎然中的蝶恋花,一片秋叶带来的感伤,一棵春草在我们眼前的生命色彩,等等。 2、难的是怎么写。这个事情很复杂,要从以下三个层次来说。 第一,最关键的前提是“那一幕是什么?”我们选定了素材和主题之后,写起来最容易流于一般化,像一般记叙文的写法,按照事情的来龙去脉写,依时间顺序往下走,这样就犯了一个毛病“剜到筐里都是菜”,杂七杂八啥都有,这样连汤带水地写,违反了题目的“那一幕”的要求,文章是要写一幕,也就是相当于一个镜头,而不是写一个完整过程。 第二,怎样写出那一幕?基本思维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通过我们的思维,对素材的全貌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处理,从而找到那一幕,抓住这一幕很写,把其余的尽量略掉,不写或者少写。也就是要想方设法扩大这一幕。 第三,关于技术处理。这样写,就是要细写,要的是细节描写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还要讲求技术处理。一是段落安排,一是那一幕的出现,最好是出现在第一段,以后各个段落都在从不同角度写这一幕,这样的开头方法属于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二是有一个提起性质的开头,从第二段进入那一幕;三是开了头之后,再来个起因过渡段,从第三段进入那一幕。不可以从第四段进入那一幕,从第三段进入是最晚的了,因为我们写的就是那一幕,不能“紧打锣鼓不唱戏”。关于这一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可以用倒叙或者插叙的办法少量地插进那一幕当中,要注意不要插多了,以防把那一幕插断了。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爬树的男孩     作者:保罗(英国)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看到了什么?”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拉瓦不想回答,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德烈自己都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白天的时候,很多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棵树属于自己。

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想会突然破碎。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来,直到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出事了。

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来。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因为安德烈提供的精确信息,纳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解放。

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的竟然是一个黑人男孩。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就是拉瓦。在安德烈昏迷的日子里,他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搭档”。尽管医生开玩笑地跟他解释:“只要挂上水(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心吧。”可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当远处的炮声逐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可是,拉瓦却不见了,几个医生都非常好奇地询问安德烈,那个黑人男孩到底是什么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顺着安德烈的手指,他们看到,那棵猴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经不见了,树叶也是稀稀拉拉。显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奄一息。

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声口哨,树干后便露出了一个脑袋。他手里正拿着一个医院的吊瓶,准备往上爬。安德烈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了,而是拖着腿往前奔去,也不知是为了那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选自2012年第4期《微型小说选刊》  谢素军译)
1.根据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写出与人物有关的内容。(4分)

⑴拉瓦利用        。⑵安德烈利用       
2.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⑴[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甲、乙两句中加点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⑵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终于”一词与前文哪些内容相呼应?      
3.文中写道:“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请结合语境,揣摩拉瓦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4.猴面包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发现。(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4分)

     线   作者:冯骥才

    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2013年6月3日《今晚报》,有删改)
1.文章针对当前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       的观点。(2分)
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用了     方法,  作用: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0分)               郑絪①

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絪:念yīn。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③荆部商山:地名。 ④概:景象。⑤起:启发。  ⑥馔:念zhuàn,食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絪御史(                    (2)公之曰(      

(3)公咨嗟久之而           (4)回京阙(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公咨嗟久而去

A虽有千里     B执策而临     C而不能通其意    D无案牍劳形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     
4.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2分)                     

 

查看答案

诗歌阅读。(4分)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呜轧(yà):拟声词。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2分)         

(2) 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2分)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4分)

    5月4日下午,月城中学“品读经典,放飞青春”经典诵读比赛在学校报告厅举行。根据赛作品的内容,比赛分为“传承”“跨越”“展望”三个篇章。形式包括学生朗诵、师生合诵等。共22个参赛节目和2个表演节目。比赛节目精彩纷呈,师生合作的朗诵《相信未来》获得“最佳风采奖”。本次比赛由学校教务处主办。部分学生家长应邀观看了比赛。

    比赛结束后,对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持赞成观点的占多数,但也有少量担忧的声音。请从赞成者与担忧者的角度,分别列出两点理由。(每点不超过10个字,4分)

赞成理由:①               

担忧理由: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