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①涟yī( ) ②qiú( )枝 ③秀q...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涟yī(      qiú(   )枝      秀qí(       ④丰   

 

漪 虬 颀 yú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汉字拼音的掌握。汉字拼音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注意“漪”不能写成“椅”,“虬”不能写成“扎”,“颀”不能写成“硕”。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目: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受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的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 让我们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幅幅画面。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爬树的男孩     作者:保罗(英国)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熟悉的口哨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看到了什么?”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拉瓦不想回答,但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看远方,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三年了,两人还算默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

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德烈自己都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安德烈的心情的,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白天的时候,很多纳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棵树属于自己。

可惜,连安德烈也没想到,梦想会突然破碎。那天晚上,他吹了好几次口哨,可拉瓦就是不肯下来,直到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奔来,他知道,出事了。

拉瓦毕竟是个孩子,熬不住接二连三的酷刑,便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来。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本以为必死无疑,却没想到生机犹在。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因为安德烈提供的精确信息,纳粹分子瞬间溃败,整座集中营安全解放。

安德烈伤得很重,但令随军医护人员奇怪的是,哭得最伤心的竟然是一个黑人男孩。毫无疑问,这个男孩就是拉瓦。在安德烈昏迷的日子里,他一刻都没有离开他的“搭档”。尽管医生开玩笑地跟他解释:“只要挂上水(打吊针),一定能起死回生,你就放心吧。”可是,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

当远处的炮声逐渐平息,安德烈终于睁开了眼睛。可是,拉瓦却不见了,几个医生都非常好奇地询问安德烈,那个黑人男孩到底是什么人,此刻又突然消失,他到底去哪了。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在安德烈的带领下,一行医生再次来到集中营。顺着安德烈的手指,他们看到,那棵猴面包树的半个树冠已经不见了,树叶也是稀稀拉拉。显然,它遭炮击了,在烈日下显得奄奄一息。

但这跟拉瓦有什么关系?随行医生面面相觑,却听安德烈一声口哨,树干后便露出了一个脑袋。他手里正拿着一个医院的吊瓶,准备往上爬。安德烈这次也不再躲在一旁放风了,而是拖着腿往前奔去,也不知是为了那棵树,还是树后的男孩。

(选自2012年第4期《微型小说选刊》  谢素军译)
1.根据你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写出与人物有关的内容。(4分)

⑴拉瓦利用        。⑵安德烈利用       
2.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⑴[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

[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

甲、乙两句中加点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⑵半个月后,盟军终于发起了大反攻。

“终于”一词与前文哪些内容相呼应?      
3.文中写道:“拉瓦就像听不懂一样,虽然一脸惊愕,却依旧没有离开寸步的意思。”请结合语境,揣摩拉瓦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4.猴面包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发现。(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4分)

     线   作者:冯骥才

    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2013年6月3日《今晚报》,有删改)
1.文章针对当前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       的观点。(2分)
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用了     方法,  作用: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0分)               郑絪①

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絪:念yīn。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③荆部商山:地名。 ④概:景象。⑤起:启发。  ⑥馔:念zhuàn,食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絪御史(                    (2)公之曰(      

(3)公咨嗟久之而           (4)回京阙(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公咨嗟久而去

A虽有千里     B执策而临     C而不能通其意    D无案牍劳形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     
4.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2分)                     

 

查看答案

诗歌阅读。(4分)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呜轧(yà):拟声词。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2分)         

(2) 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