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0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10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3分)

A.汝心之/吾义不杀人

B.惧其不也/是亦不可以

C.山北之塞/一警百

D.而山不增/ 弗敢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愚公要移山是头脑一时发热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4分)

 

1.B 2.(愚公)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3. 不是,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移山就是要解决大家的交通阻塞之苦。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愚公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解析】 1. 试题分析:通过对选项的逐一分析,选项D是符合要求的。A.顽固/本来 B.停止/停止 C.苦于/处罚,警戒 D.加大/虚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规律: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此题的采分点有“荷”“ 箕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联系文章的内容来考虑。文章中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由此看出有明确的移山目标;“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确定了移山的土方的去向;对于移山的信心也很强,从愚公与智叟的论证当中体现出来的,由文章内的内容可知,愚公移山不是头脑发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句式与示例相同。(4分)

示例:冬日里,阳光总显得那么可爱。它温情柔媚,不热烈不浮躁,轻轻地抚慰着每颗寒冷的心。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两年来,他的科研成果的水平又有新的提高,其中有两项不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也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填补了国内这方面的空白”互换)

B.如果你不同意这样做,那你为什么要答应他呢?(“如果”改成“假如”)

C.不管那里的自然条件极端恶劣,垦荒队员还是在那里开垦出万亩良田。(“不管”改成“尽管”)

D.这个班的学习风气很好,学生们一方面爱动脑筋,经常讨论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另一方面老师们都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移至“学生们”之前)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无与伦比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B.每个国家工作人员都应该恪尽职守,不能徇私枉法

C.我们至少有一桩事可以十拿九稳

D.别人遇到了困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去积极帮助。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qiǎnɡ ɡ shě。(《敬业与乐业》)

(2)何况事实上还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fú yè你。(《傅雷家书则》)

(3)jiǎo xiá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谈读书》)

(4)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xiē lǐ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孤独之旅》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了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1分)

(2)                   ,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1分)

(3)《观刈麦》中揭示农民凄惨生活原因的句子是                             

                             。(2分)

(4)“群臣吏民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2分)

(5)默写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最后四句。(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