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阳台安装了向外推开的窗户,但为了空气流通...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阳台安装了向外推开的窗户,但为了空气流通,窗户长期开着,几天前发现窗户竟然关不上了。可能是长期未关的原因,窗扇变了形。在抱怨窗户质量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别样的感悟:窗扇与窗框如同人与规则,如果制定的规则总是搁置一边,那么天长日久,没有规则的约束的人是否会像没有窗框约束的窗扇一样变形呢?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参考例文: 敬畏规则 敬畏规则,否则规则就将把你抛弃——题记 规则无处不在,孟子曰:“不以规则,不能成方圆。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是规则就一定要遵守,不然就不能成以正果。 家庭生活中有家庭生活的规则,如作息制度、卫生要求、礼貌习惯等;社会生活中有社会生活的规则,如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规则,虽然不起眼,但它却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一次工作中,他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同志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他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这位同志见眼前的正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他便和蔼地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生活中,我们赢遵守的规则很多,人之所以成熟,就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进了“规则”当中,不论是谁,规则就是规则,雷打不动,伟大的周总理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规则的重要性。 在一次理发中,很多人都在等候理发,但是时间宝贵的他却没有接受别的同志让他先理发的请求,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排到最后一位同志的后面,耐心等候理发了。 正是有了像周总理这样遵守规则的人,才有了一幅幅和谐的画面,有了和谐的人们、有了我们今天和谐、美好的社会。 一位父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去钓鱼。河边的告示牌上写着:“钓鱼时间从上午九点至下午四点。”父子俩从上午,钓了很长时间终于钓起来一条大鱼。父子俩很高兴。突然,他看了一眼手表,严肃地对孩子说:“现在已经是四点十二分了,按规定我们只能钓到四点,因此我们必须把这条鱼放回河里去。虽然孩子很不情愿,但父亲最终毅然把鱼放了回去。 规则本身无美感可言,但是有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才拥有和谐有序的美好景观,才能显示规则的好处与美丽。这位父亲用行动向教育了孩子:每个人要遵守规则! 敬畏规则是一种态度;敬畏规则是一种方式,它使我们的生活和谐有序;使我们的世界和平美好。 敬畏规则,就是敬畏自己! 【解析】 试题分析: 审题立意指导: 关键词: “人与规则”、“约束”、“天长日久”、“变形”(后果) 立意分析: 材料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窗户因为长期未关终至变形。紧接着材料中给了我们一个“感悟”,这个“感悟”既是材料给予我们的提示,同时也是一个限定。 一方面,提示告诉我们“规则”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对“人与规则”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树立一定的规矩,用以约束我们的行为。 另一方面,提示还告诉我们“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如果制定了规则但不去遵守,那么随着时间的发展,缺乏规则约束的人也一定会像窗扇一样变形,导致悲剧的结局,从这个角度来看,“不遵守规则”的危害性也是立意的要点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立意为:制定了规则,还需要严格的遵守,否则这个规则就是没有意义的,最后的结果一定还是会走向悲剧。需要注意一下的是,原材料虽然是以一个疑问的语气提出了这个观点,看似还有讨论的余地,但实际上,这里材料本身已经对我们的立意进行了一定的限定,如果你将立意设定为“没有规则约束也不会变形”,那么可能偏离了出题者的本意。 此外,关于分论点的设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这里只是提供一个简单的思路,若考生有不同想法,只要切合立意亦可): 递进式:“规则”——个人、社会、国家、世界 并列式:“约束”——制度约束、道德自律、法律强制 对比式:“后果”——正面:遵守规则——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事业学业获得成功,团体(团队、公司、学校等等)健康发展,社会环境和谐文明,民族国家强大繁荣,世界和平安宁(如遵守规则,避免战争等)…… 反面:不守规则——个人道德败坏、事业失败,团队解体,社会混乱,国家无序(如腐败亡国)、世界战争……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8分)

根据要求完成题。
1.“沟通”是现代人很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班级以“现代人的沟通”为主题展开综合性学习活动。你们小组确定的选题是“影响我们与父母(长辈)沟通的因素”。针对此选题,需要你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请为此问卷设计出四个调查问题。(4分)
2.初中毕业后,我们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但每个人选择的方向会有所不同,选择的学校也会有所不同。对于你将要面临的选择,父母(长辈)总是忧心忡忡。请你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说几句话,使他们能够安下心来。(字数100-120字)(4分)

 

查看答案

(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

节令是一种命令

                                                毕淑敏

①夏初,买菜。老人对我说,买我的吧。看他的菜摊,好似堆积着银粉色的乒乓球,西红柿摞成金字塔样。拿起一个,柿蒂部羽毛状的绿色,很坚硬地硌着我的手。我说,这么小啊,还青,远没有冬天时我吃的西红柿好呢。

②老人很明显地不悦了,说,冬天的西红柿算什么西红柿呢?分明是吃药啊。我很惊奇,说怎么是吃药呢?它们又大又红,灯笼一般美丽啊。老人说,那是温室里做出来的,先用炉火烤,再用药熏。让它们变得不合规矩的胖大,用保青剂或是保红剂,让它们比画的还要好看。人里面有汉奸,西红柿里头也有奸细。冬天的西红柿就是这种假货。

③我惭愧了。多年以来,被蔬菜中的骗局所蒙蔽。那吃什么菜好呢?我虚心讨教。老人的生意很清淡,乐得教诲我。口中吐钉一般说道——记着,永远吃正当节令的菜。萝卜下来就吃萝卜,白菜下来就吃白菜。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夏至那天,太阳一定最长。冬至那天,阳光一定最短。你能不信吗?不信不行。你是冬眠的狗熊,到了惊蛰,一定会醒来。你是一条长虫,冷了就得冻僵,会变得像拐棍一样不能弯曲。人不能心贪,你用了种种的计策,在冬天里,抢先吃了只有夏天才长的菜,夏天到了,怎么办呢?再吃冬天的菜吗?颠了个儿,你费尽心机,不还是整个瞎忙活吗?别心急,慢慢等着吧,一年四季的菜,你都能吃到。更不要说,只有野地里,被风吹绿的菜叶,太阳晒红的果子,才是最有味道的。

④我买了老人家的西红柿,慢慢地向家走。他的西红柿虽是露地长的,质量 还有推敲的必要。但他的话,浸着一种晚风的爽凉,久久伴着我。阳光斜射在网兜上,那略带柔软的银粉色,被勒割出精致的纹路,好像一副生长的印谱。

⑤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啊!春天到了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种。秋天就做秋天的事情,去收 获。夏天游水,冬天堆雪。快乐的时候欢笑,悲痛的时分洒泪。

⑥少年需率真。过于老成,好比是用了植物催熟剂,早早定形,抢先上市,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但植株不会高大,叶片不会密匝,从根本上说,该归入早夭的一列。老年太轻狂,好似理智的幼稚症,让人疑心脑幕的某一部分让岁月的虫蛀了,连缀不起精彩的长卷,包裹不住漫长的入生。

    ⑦世上有句话——您看起来比实际的岁数年轻,听的人把它当作一种恭维或是赞美,说的人把它当作万灵的廉价礼物。我总猜测这句话的背后,缩着上帝的一张笑脸。比实际的年龄年轻,就分明是好的,美 的,值得庆贺的吗?

⑧小的人希冀长大,老的人期望年轻。这种希望变更的子午线,究竟坐落在哪一扇生日的年轮?与其费尽心机地寻找秘诀,不如退而结网,锻造出心灵与年龄同步的舞蹈。

⑨老是走向死亡的阶梯,但年轻也是临终一跃前长长的助跑。五十步笑百步,不必有过多的惆怅或是优越。年轻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不必厚此薄彼,显出对某道工序的青睐或是鄙弃,那是对造物的大不敬,是一种浅薄而愚蠢的势利。人们可以濡养肌体的青春,但不要忘记心灵的疲倦。

⑩死亡是生命最后的成长过程,有如银粉色的西红柿被摘下以后,在夕阳中渐渐地蔓延成浓烈的红色。此刻你只有相信,每一颗西红柿里都预设了一个机关,坚定不移地服从节气的指挥。
1.从第①段来看,老人买的西红柿有着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描绘出这些特点的?(6分)
2.第②自然段中,老人将冬天的西红柿比作“奸细”,意在揭示其什么特点?(4分)
3.作者在第⑦自然段中写道“我总猜测这句话的背后,缩着上帝的一张笑脸。”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4.以简练的语言表述你对本文的标题“节令是一种命令”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千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注]①象魏:宫廷外面的阙门,古代悬法于上。
1.对下面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误斫昭陵柏树   坐:因犯……罪

  B.左右瞩仁杰令出   瞩:示意

  C.罪止弃市         止:只是

  D.且明主可以理夺   夺:使……改变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必须杀之                 B.不惧比千之诛

  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       D.陛下何以加之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狄仁杰在一年之内审理了17000个案例,居然没有发现一个冤案。

  B.狄仁杰因为有幸遇到了尧、舜,所以不担心自己会像比干一样被杀掉。

  C.狄仁杰认为高宗如果不纳谏,自己死后都没有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辛毗。

  D.狄仁杰劝谏高宗要勇于变法,实行仁政,不要滥杀无辜。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90分)

四、(14分)
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
5.填空。(10分,每空2分)

  ①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②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③欲为圣明除弊事,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④李清照《醉花阴》一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指的是           ,这句表达了词人                 

 

查看答案

(9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题。

“公天悲剧”与“雾霾政治学”

李公明

  “公地悲剧”是英国经济学家劳埃德最先提出的一个比喻,它描绘了中世纪英国的一个村庄,那里的“绿地”是公共财产,所有的村民都可以在上面放牧他们的牲畜。进入这块公地的自由是该村庄珍视的一种价值。只要每个人对公地的使用对其他所有人来说没有减少土地的效用,这种分享就会运作良好。假设村民们受利润动机的驱使,并且没有法律限制,那么,放牧者就有最大的动机尽可能地增加他们的牲畜。短期内,每增加一头牲口将会多产生一份个人收益,而其成本将由每一个人来负担。但是,从长远来看,过度放牧必然导致绿地被毁坏。人类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指出,“公地悲剧”的教训就是,由于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毁灭是注定的,所有的人都向毁灭奔去”。

  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公地悲剧”,而是“公天悲剧”,公共天空中的雾霾悲剧。但它不再是比喻,而是现实;与进入牧地相比,向天空排放更为方便,更不为人知。“所有的人都向毁灭奔去”,不是未来情景,而是眼前现实。更可怕的是,现在的“放牧者”所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利益,而是以族群、民族、国家等名义,是一种公共利益与更大的公共利益的冲突。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既与“发展”的愿望与权利有关,也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间经济与政治的复杂因素,同时更与不同国家的具体政治紧密相关。正因为这样,在学术上产生了比一般经济学、环境生态学更为贴近生态污染真相的重要学科:生态政治学。它站立在生态学和政治学的交叉点上,为了更真实地揭示隐藏在全球环境问题中的真相和真正具有关键性影响的挑战,把自己的触角伸向生态与政治这两块同样敏感与迷雾重重的地带。生态学研究的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但是只有政治学才能更好地解释人类活动的动机以及权利行使的真相;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生态政治学的核心课题就是研究国家统治集团如何在各种利益博弈之间作出决定,研究国家机器和政治意识的强大力量如何渗透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两难争议的所有方面。

  从“生态政治学”这个特定的学科角度来看“公天悲剧”,雾霾中当然充满了政治的影子。作为平民百姓,尤其是处于真正的信息公开仍然有待争取的处境中,我们无法得知在环境治理的所有方面中,政治是如何发挥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影响。但是,这种信息不对称本身已经构成“雾霾政治学”的第一条重要原理。曾经发生过有公民申请公开某类环境信息而被拒绝就是这条原理的事实脚注。“从科学证据的评估,到处理这些证据的政策处方,到处都有政治的影子。”由此来看,“雾霾政治学”的第二重要原理和最重要的警语是:雾霾中到处都有政治的影子。

  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治理雾霾?似乎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塞缪尔•P•海斯写了一本专门研究美国的政治结构、政治博弈与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的专著,书名就叫《1945年以来的环境政治史》。它应该成为“雾霾政治学”的基本教材,它可以提醒人们,与雾霾做斗争首先要与人性与政治中的阴暗面作斗争。
1.下列对“公地悲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地悲剧”是一个比喻,经济学家借此来表述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B.“公地悲剧”中的“公地”,指的是人人可以享受的公共财产。

C.正是因为有“公地”的存在,才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

D.使用“公地”时,只要人人遵守不损害他人使用公地的效用,“悲剧”就不会发生。
2.下列对“公天悲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天悲剧”中的公共财产指的是人们共同拥有的天空。

B.本文所表述的“公天悲剧”,主要指的是当前雾霾污染极为严重的现实。

C.“公天悲剧”揭示的是一种公共利益与更大的公共利益的冲突。

D.与“公地悲剧”不同,“公天悲剧”与人们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无关。
3.下列对“生态政治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政治学比一般经济学、环境生态学更更能揭示生态污染的真相。

B.生态政治学研究的内容是国家统治集团如何在各种利益博弈之间作出决定。

C.生态政治学试图揭示出环境污染中的“政治影子”,以利于更好地治理环境。

D.“雾霾政治学”是生态政治学在“治理雾霾”这一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查看答案

为下面语句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如果我们用一颗有求的心面对所有事情,那么无疑是打开了一个烦恼的盒子。

  ②我们总是找种种借口去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自私与狭隘。

  ③我们的烦恼更多是来自于自己的自私和狭隘。

  ④学会满足,学会放弃,烦恼就会远离我们。

  ⑤生活里,我们往往不经意就被烦恼包围。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④②③    C.⑤②④③①   D.⑤③②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