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现代文,完成小题(13分)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1)整理书柜时,在...

阅读下面一篇现代文,完成题(13分)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1)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才,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结束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10)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1.结合文段的(6)—(9)小节,概括作者所找到的童年的踪迹。(4分)

 

                                                                                         
2.对“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 这句话进行赏析。(3分)

 

                                                                                         
3.作者说“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究竟少了什么?结合第(8)节说说你的理解。(2分)

 

                                                                                         
4.第(11)节中“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在书上认真地做笔记,当众朗读,对红字的敬畏和羡慕,在页脚出画简笔画 2.运用动作描写,用“捻”“掀”“放”这些动词写出了“我”翻书动作的轻柔,表现出“我”对书本的珍惜(爱护、爱惜),表达了“我”对童年的依恋。 3.“少”的是那时的一种敬畏之感,是少时的一种单纯的追求。 4.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因失去了儿时的天真,失去了少年的期盼与梦想,失去了孩童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无从寻觅少年情怀的现实。(1分),抒发了作者的一种淡淡的遗憾和伤感之情(1分)点明文章的主旨,对美好童年的怀念。结构上:总结全文,回扣文章的标题。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的(6)—(9)小节,分别概括作者所找到的童年的踪迹,分别是:在书上认真地做笔记,当众朗读,对红字的敬畏和羡慕,在页脚出画简笔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仔细读这句话“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运用动作描写,用“捻”“掀”“放”一系列动词准确写出“我”翻书动作的轻柔,表现出“我”对书本的爱惜,表达了“我”对童年的依恋。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章第8段内容,作者说“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是因为“小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而长大后愿玩实现,那种敬畏之感和对那种单纯的追求没有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是课文的末尾一句,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题;内容上,点明主旨,表现了作者因失去了儿时的天真,失去了少年的期盼与梦想,失去了孩童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无从寻觅少年情怀的现实,抒发了作者的一种淡淡的遗憾和伤感之情。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题(5分)

①“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这首生动的咏景诗,是唐代诗人对敦煌鸣沙山奇观的描述。鸣沙山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

鸣沙山,东西北明珠敦煌莫高窟崖顶,西至党河口,东西延绵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度100左右,最高峰170多米。整个山体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五色沙粒细软圆滑,随足颓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游人登山下滑,沙子会发出嗡嗡隆隆的响声,犹如鼓鸣,又似雷声,又像笙笛吹奏,鸣沙山因此而得名。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
1.结合第段的内容,概括鸣沙山的特点。(3分)

                                                                                         
2.文段中的划线句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完成912 11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加点的字(4分)

射于家圃                           担而立          

                               陈康肃公尧咨          
2.下列各项中“以”的用法与“以钱覆其口”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跪而拾之      B假山奇    C一日始出时去人近    D太祖常劝读书
3.翻译文中的划线句(4分)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

                                                                                           
4.从卖油翁的话语和他的惊人的倒油的技艺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题(4分)

春游湖

【宋】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小舟撑出柳阴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这句诗,给人无限的美感,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这一美景。(2分)

                                                                                          
2.诗歌的最后一句“小舟撑出柳阴来”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查看答案

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行路人的大衣吹掉,北风呼呼猛刮,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北风无奈于他。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路人解开衣扣,脱衣而行,南风获胜。

    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     )(2分)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方法得当柔可克刚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春天的南菁校园花团锦簇,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B通过啦啦操的学习,使大家的协调性得到了提高。

  C学校统一着装的规定,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攀比的风气。

  D在校园安全排查中,安监办及时解决并发现了许多安全隐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