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写作(40分) 生活中,我们品尝着甜美的滋味:或许是一句鼓励,或许是亲人的关怀,...

写作(40分)

    生活中,我们品尝着甜美的滋味:或许是一句鼓励,或许是亲人的关怀,或许是读了一本好书、赢了一场比赛,或许是战胜了自我……我们也同样体味着苦涩的滋味,或许是一句严厉的批评,或许是一次失败的经历,或许是一次小小的矛盾……生活的滋味总是那么丰富,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请以“品尝            的滋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字数不少于600,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

3叙事要完整,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参考例文: 品尝幸福的味道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我们每一天平凡而又充实的生活;幸福是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希望;幸福,就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幸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或概念,对于每一个经历不同的人,幸福自有着不一样的诠释。对于曾经经历过地震灾害的人们,幸福或许是清醒自己依然能看到日出日落、四季变换,只因他们在经历过生与死的瞬间之后,早已将生命中那些浮云挥去,留下的是面对生活的勇气、淡然和一颗知足的心。对于世界上那些仍旧处于战争祸乱地区的人们,幸福也许就是战火停歇的某一天,甚至只是某个早晨,他们有时间和家人一起吃早餐,给时刻悬着的心片刻喘息的机会。对于饥饿者,幸福是一顿饱饭;对于受冻者,幸福是一件棉衣;对于孤独者,幸福是一声问候;对于失意者,幸福是一声安慰,一声鼓励,一份能够支撑他从头再来的勇气。 幸福感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但我们在比较时也应该学会明智,我们何必拿自己所没有的或缺乏的同他人富裕的作比较,然后暗自伤感自己的不如人,我们可以将现在自己的拥有与昔日自己没有时做比较而是在考虑自己有多可怜的时候多去关注一下比自己更可怜的人,再给予他们关心与爱护,给予他们幸福感的同时,是自己对幸福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幸福感产生的前提是要有一颗知足和懂得感恩的心,倘若没有知足心,凡事凡物贪而无厌,却无法将时间所有的好处收入囊中,必不得幸福,这种人也必是终日算计,寡友而少言;倘若不知感恩,总觉得事事偏向己才是理所应当,不得便日日怨天尤人,试想:这种人难道会真的幸福吗? 幸福并非高深的学问,它就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或许日夜的忙碌使你奔走的脚步越来越快,以至于你丝毫没有注意到幸福一直都在你每日必经的那个垂着藤萝的巷口,只是你从不曾停下车慢步走过,从不曾驻足嗅一下藤萝花的芬芳。 漫步在校园里,我的幸福或许躲在树梢,或许藏匿在飘落的雨中,或许藏在书包里的一本本书中。我可以在宁静的晚上漫步在校园里,或者爬上土坡去寻觅萤火虫的踪迹;我可以与同学畅怀的交谈,或者面对有趣的笑话捧腹不禁。幸福于我,是知道,在家中又深爱着我,思念着我的亲人;幸福于我,是知道,那些我爱的,在家中的我的亲人和那些用真心换来的朋友依然安好。我享受也感激这份思念,他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我们在彼此心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即使不能在思念时奔到你们的身边,听到那熟悉的声音,我的内心也会是一片暖意。 我感谢那已经逝去的孩童年纪,是他,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将长大的喜悦送到我的面前,也将美好而神秘的未来交付于我,他给了我最美好的回忆,那是我今生难以忘怀的眷恋。 幸福就在你我的身边,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个日夜,如果你还没有感到它的存在,不要伤心,不要难过,用一双发现美得眼睛去寻找,相信不久你就能找到。 【解析】 试题分析: 文题中的“滋味”本义是“味道”,喻义 是“某种感受”。为此,本文的写作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缘事生感。必须叙写一个中心事件,或围绕一个中心叙写一组事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只有事件叙写得“厚实”,生发的感受才会“真切”。那种通篇无事、跟着感觉走的文章只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 二是多法生感。对于“感受”的生发,既可先“事”后“感”,卒章生发,升华情感;也可将“感受”融化在“事件”的叙写过程之中,“生发”于无痕。 三是用足描写。中学生的生活一般都是风平浪静的,很难“惊世骇俗”,很难给人以“超级震撼”。那么,要想在“平凡的世界”里生发出让人怦然心动的感受,就必须用敏锐的触觉去捕捉,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生活中那些让人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场景、画面、镜头,让读者的心弦在你柔柔地拨弄下产生出共鸣,这样才能收到“平凡的人给我以最多感动”的构思之效。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西游记》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人物,就是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缺点。例如:猪八戒,在取经路上他虽然一遇到困难就喊“散伙、散伙”,还要在唐僧面前说悟空的不是,有点挑拨离间的味道;但是他一路上吃苦耐劳,关心师傅,面对妖精的威胁也能一马当先,这是可贵的。

请结合你的阅读实际,任选一个人物,仿照示例对该人物进行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现代文,完成题(13分)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1)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才,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结束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10)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1.结合文段的(6)—(9)小节,概括作者所找到的童年的踪迹。(4分)

 

                                                                                         
2.对“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 这句话进行赏析。(3分)

 

                                                                                         
3.作者说“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究竟少了什么?结合第(8)节说说你的理解。(2分)

 

                                                                                         
4.第(11)节中“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题(5分)

①“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这首生动的咏景诗,是唐代诗人对敦煌鸣沙山奇观的描述。鸣沙山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

鸣沙山,东西北明珠敦煌莫高窟崖顶,西至党河口,东西延绵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度100左右,最高峰170多米。整个山体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五色沙粒细软圆滑,随足颓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游人登山下滑,沙子会发出嗡嗡隆隆的响声,犹如鼓鸣,又似雷声,又像笙笛吹奏,鸣沙山因此而得名。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
1.结合第段的内容,概括鸣沙山的特点。(3分)

                                                                                         
2.文段中的划线句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完成912 11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加点的字(4分)

射于家圃                           担而立          

                               陈康肃公尧咨          
2.下列各项中“以”的用法与“以钱覆其口”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跪而拾之      B假山奇    C一日始出时去人近    D太祖常劝读书
3.翻译文中的划线句(4分)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因曰:“吾亦无他,惟手熟尔。

                                                                                           
4.从卖油翁的话语和他的惊人的倒油的技艺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题(4分)

春游湖

【宋】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小舟撑出柳阴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这句诗,给人无限的美感,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这一美景。(2分)

                                                                                          
2.诗歌的最后一句“小舟撑出柳阴来”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