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 清澈的声音 ①有一些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偶入...

阅读下文,完成题(22分)

清澈的声音

①有一些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偶入耳中,便入心底,濯洗着那些漫漫尘埃,让心温润如初,仿佛流年沧桑还不曾侵染。

②十多年前,我在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当了一段时间代课老师。那时正失意,在这天涯一般的地方,一种朴素的美很能将一颗烦躁的心平抚得极为柔软而易感。【甲】离开的时候, 正是秋天,满山的树都斑斓着离别的心绪。翻过那座山,便是一条通往镇上的路,刚刚踏上 那片崎岖,就听到身后的山顶,一个孩子的声音遥遥传来:“老师,我会想你一一

③那声音带着山间溪水的清透,穿过满山的树,直击在我心灵最柔软处。那个女生,我上课的这三个月里,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敢读课文,甚至课间也不大声说话。不管我怎样鼓励,她都是怯怯的,只是有一次,悄声对我说:老师,我一定会大声说话的,可是现在还不能!

④在我悄悄离开的时刻,她用她响亮的声音为我送行。回望,她小小的身影,在远远的山顶,那声音依然在回荡,回荡,回荡成一片温暖的海,漫流过我以后所有的日子。

⑤记得去年回故乡,正是冬季,漫天飞雪。慢慢行走在大街上,脚步声敲醒着许多沉睡 的过往。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我曾度过整个中学时代,二十年烟云易散,不散的只有这个城市每个角落拥挤着的回忆。

⑥忽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隔着风雪,隔着车流人海的喧嚣,仿佛久违的呼唤。这许多年中,无数次听到别人喊我的名字,却都没有此刻的感受。那声音里,带着一种清澈的亲切,一种纯净的惊喜,我转头看,【乙】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闪亮地看着我。 我一声惊呼,虽然过去了那么多岁月,我依然一眼认出了曾经的中学同学。相拥的那一刻, 周围全是直入人心的暖。

⑦说了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而那一声呼喊,却一直响在耳畔,将心一次次拉回那圣洁遥远的时光里。那些朴素而温暖的情谊,总是在风尘漫漫落寞重重时,悄悄浸润着心中所有的希望。

⑧有一年离家很久很远,归来时风尘仆仆,且满心失落,当梦想失落在追逐里,黯淡的心境便契合了秋的xiāo 。刚走进自家所在的那个小胡同,便传来几声长长的叫声:————”心里忽然一暖,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那是胡同里一个聋哑的孩子, 且有些智力低下,他只能发出这一种声音,而且一直是这样的喊声。【丙】原来总是觉得难听至极,而此刻,却如流淌的长风,将我心底的阴霾吹散

⑨有时很羡慕那个孩子,没有长久的烦恼,每一天自在无忧,唯一的声音,可以是笑, 可以是哭,没有任何的修饰和伪装,自然而然。而我们,却在世事劳碌中丢了最真实的声音,丢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当我失意归来,那个孩子的叫声才会如天籟入耳,而那一刻,我的泪也应该是极清澈的。

⑩去年夏天,在老家,中午小憩,梦见自己依然是儿时,睡在母亲的身边,做了噩梦, 大哭,梦中的梦中醒来,却发现母亲不在,便大喊。却听见母亲就在耳畔叫我,亲切一如童 年。迷梦归来,母亲白发如霜,问我是不是噩梦了,因为听见我不停地喊她,就像小时候 一样。

(11)我知道,我在梦里听见的母亲的呼唉,是此生最美的声音。【丁】这声音,是我耳中永远响着的眷恋,纯纯如山顶的月

1.根据第⑧段的拼音写出汉字。(2分)

xiāo        
2.第①段加点词“尘埃”在文中的意思是                                         。(3分)
3.阅读第②——③段,“我”为什么把小女生的“老师,我会想你——”说成是“直击在我心灵最柔软处”的声音?(3分)

 

4.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10分)

时间与地点

声音

“我”的感受

十多年前的大山深处

(3)               

(5)               

(1)               

中学同学相逢时久违的呼喊

(6)               

有一年在家乡的胡同

(4)               

脱去伪饰,感受乡情的真实

(2)               

睡梦中听见母亲亲切的呼唤

迷梦归来,感受亲情的纯美


5.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4分)

   A.甲句描写秋天的环境,用满山斑斓的树渲染出“我”的离情别绪。

   B.乙句用“目光闪亮”描摹男同学的形象,表现出久别重逢的惊喜。

   C.丙句中用“流淌”修饰“长风”,写出了乡村孩子声音的气势和力度。

   D.丁句把妈妈的声音比作“山顶的月”,形象地写出声音的至纯至美。

 

1.萧瑟 2.“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失意、落寞、伪装、迷茫。 3.小女孩从说话怯怯的到大声喊“我”的变化,以及表现出的对“我”的留恋,消除了“我”原先的失意,让我感动。 4.(1)去年在故乡的大街上。 (2)去年夏天在母亲的身边。 (3)女生为我送行时的大声呼唤。 (4)回乡时听到聋哑人真实自然的叫声。 (5)消除失意,感受师生情的温暖。 (6)消除隔膜,感受同学情亲切。 5.C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是最基础的知识,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准确无误书写出来。注意“萧”和“箫”的区别。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尘埃”指的是飘浮于宇宙间的岩石颗粒与金属颗粒,这里指“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失意、落寞、伪装、迷茫。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小女孩的巨大变化以及对我的依恋,让我非常感动,所以说是“直击在我心灵最柔软处”的声音。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作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读全文。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的赏析。这题是属于自选角度赏析题,要求考生针对所给句子,调动品味语言方法的积累赏析句子。需要考生对考题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找准品“点”。“流淌”的意思是液体流动,修饰“长风”,写出了乡村聋哑孩子对我心灵的震撼。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题(18分)

指纹:早于四大发明的伟大发明

①唐代法律规定,国家、民间的契约要加盖指纹——“按指为契1000多年后,这种 按指为契的方式传到西方,引起了英国、德国科技工作者的惊叹。当时,其他国家都缺少认定人的身份的手段,没想到中国的指纹技术能如此简单、准确地区别人与人的不同。因此,有人说,这是比四大发明更早的伟大发现。

②提到指纹,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其在破案中的神奇功效。殊不知,利用指纹破案并非现代技术。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早在2500年前的战国,古人就已经开始利用犯罪现场遗留下来的指纹进行破案。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秦简,即著名的云梦竹简。其中就记录了一起疑犯挖洞入户盗窃的案件,官府根据现场遗留的指纹、掌纹等证据找到了罪犯。元朝人姚燧在其所著《牧庵集》中,记载了一个用卖身契上的指纹比对来破案的故事

③就像世上没有两枚完全一样的树叶,指纹也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据研究,两不同的人具有相同指纹的概率仅为几百亿分之一。正是指纹具有的独一性和排他性,使其被公认为证据之首”。

④古人还把指纹应用在其他方面。以秦汉时代盛行的封泥制为例,当时的人为了保密, 在送出书写在竹筒木牍上的文书时,除用绳捆缚,还要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印章,或者以指为印,以防有人偷拆。而到汉唐时,指纹已广泛用于田宅契、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物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此后,按手印成了中国人缔结契约的传统。

⑤尽管中国古人很早就通过肉眼观察到了指纹的人际差异,但指纹的独一性得到科学验证和世人公认却经历了一番曲折。1858年,在英国驻印度殖民地民政机构任职的威廉赫谢尔,偶然发现来孟加拉的中国商人用涂着墨汁的大拇指在合同上按手印,于是开始进行指纹的                     1877年,他在《手之纹线》一文中提出指纹是不会重复的观点,可他向官方提出的指纹识别建议却被看成精神错乱的产物。直到18976月,孟加拉警察总监、英国人亨利发明的指纹分析法才被印度的英殖民政府正式采用,之后,英国本土、德国、美国、法国乃至全世界都开始使用此法。

⑥有意思的是,走出国门的指纹技术,在改头换面后,被重新引入中国。1901年,北京成立第一个巡警学堂,其中一个重要教学科目,就是如何运用指纹侦破案件。20111029日,我国对居民身份证进行修订,居民身份证加入了指纹信息。自此,借助新的二代身份证,用证单位就可以通过核验指纹,快捷、准确地进行人证同一性认定。
1.依此填入第⑤段横线上的词语应该是(       )(2分)

A观察   采集   验证                    B采集    观察    验证

C采集   验证   观察                    D观察    验证    采集
2.阅读①-④段,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⑴第②段画线句可否删掉?请说明理由。(4分)

 

⑵我国古代在                            等方面广泛应用了指纹技术。(6分)
3.下列对文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指纹具有独一性排他性,两个不同的人指纹是绝不可能一模一样的。

   B.从2500年前的战国开始,按手印就是中国人缔结契约的传统。

   C.中国的指纹技术传到西方得到科学验证和世人公认经历了一番曲折。

   D.走出国门的指纹技术,改头换面后重新引入中国,意在说明我国缺乏科学精神。
4.除上文所述,现代指纹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请举一例具体说明。(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12分)

临终遗表

诸葛亮

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逸阴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注释】①伏:谦辞,可不译译 ②逸阴:隐逸的贤才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①兴师北            ②自有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诸葛亮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B.诸葛亮因子孙衣食无忧,而感激先帝、报恩后主

   C.诸葛亮认为兴师北伐未获全功的原因是时运不济

   D.诸葛亮在《出师表》、《临终遗表》中都建议后主亲贤远佞。
4.从上文看,诸葛亮是一个                       的人。(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8分)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 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出师表》中的“表”是                    的一种文体。(2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实现先帝遗愿,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平定南方。

   B.卑鄙一词是指诸葛亮原本布衣的身份。

   C.由是感激的原因是先帝三顾茅庐,以当世之事咨之。

   D.划线句中大事指刘备临终托孤,希望诸葛亮辅佐刘禅。
3.选文表达了作者                           的真挚感情。(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和曲,完成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诗中“万籁”的意思是                  “钟磬”中的“磬”是古代用        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2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无言律诗,颈联对仗工整。

   B.首联交代时间、地点,景物清新明丽,写出了诗人对佛地的向往之情。

   C.“深”字写出了禅寺的优雅宁静之美,“空”字写出了禅寺的空灵悠远之美。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隐逸山林的志趣。

 

查看答案

默写(15分)

1、夕阳西下,                      。(《天净沙· 秋思》)

2、山河破碎风飘絮,                      。《过零丁洋》

3、               ,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4、关河梦断何处,                 。(《诉衷情》)

5、                      ,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