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就是一列长长的列车,不在乎最终的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就是一列长长的列车,不在乎最终的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和观赏风景的心情。                                                    ——广告词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史铁生

请以“享受过程”为题写一篇文章。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

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文中不得出现校名及自己的姓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ⅹⅹⅹ”代替;

不少于600字。

 

参考例文: 享受过程 时光飞逝,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初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中考的新初三学员能加倍努力,在2014年中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当你踏上通往学校的路上,你是否能看得见,你身边无数鳞次栉比的大厦?你是否能听得见那虫声啾啾?又是否能闻见那扑鼻的花香?——答案也许是否定的,那是由于你没有把握住那些美好的过程。是的,我也曾同你一样,当寻求到了自己的目标,到达了目的地,蓦然回首,才发现我失去了很多很多„„ 现在的我,已渐渐懂事,对生活多了些品位,多了些留意。我喜欢享受每个过程,因为那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过程,教会我生活中不曾留意的种种。 我喜欢音乐,享受着每次听音乐的过程。音乐像阵奇异的风,把我吹入了一个世外桃源。 走在音乐的旅程中,我看到了高山流水,落英缤纷,听到了小溪的流声叮咚,那让我沁彻心脾„„不在乎一支优美的音乐是否最终会让我感到舒适,因为——享受音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绝伦的体验。 我喜欢读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诗”。不在乎我会背诵的诗数量能有多少,诵诗吟诗感悟诗的哲理,本身就是个令人陶醉的过程„„我有许多爱好,也有许多人生追求,但我不应只顾着奔往自己的目标,不是么?追求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他们在等待着我去留意。 结果往往并非是最重要的。我的人生还如此漫长,也许拼搏几十年能功成名就,业绩显赫,但那又如何?生活那么美妙,怎能因迫切地追求结果而变得黯然失色呢?漫步人生路,每一个脚印也许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学会去享受它,待到苦尽甘来之时,才会发现自己已经在过程中学会很多东西,悟出了许多人生哲理。倘若最终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又何妨?在生命的一次次过程中陶醉于美好,享受了磨难,此生无憾矣。 面对初三,我丝毫不敢到枯燥无味。享受每每失败的过程,就是磨练自己;享受每次老师讲课的过程,就是尊重老师的每一次付出;享受每次考试的过程,就是为自己奠定人生的基石。享受初三的生活,好好感悟这个过程,你定会感到,其实初三是很美好的。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享受”的意思是“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那么“享受的过程”应该就是在某一过程中体会乐趣,实现价值。比如“火柴不会因熄灭而哭泣,因为它曾经燃烧过;雄鹰不会因折翼而沮丧,因为它曾经飞翔过;花朵不会因枯萎而伤感,因为它曾经绽放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过程”的享受。选材要正确,能突出主题思想。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答题。(6分)

材料一: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足球进校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材料二:(2015年42中国青年报),足球还没在各级学校真正开展起来,“足球操”就已经火了。近一段时间,浙江、江苏和河南等地都传出了推广“足球操”的消息,这在舆论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怎么学校开展的其他体育活动都想方设法要和足球沾边呢?

关于“足球进校园”你持什么态度?要求:①要有明确的观点;②要作简要的论证;③字数在100-120字之间。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八则)

②纤纤擢素手,          。(《古诗十九首》)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④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⑥无情有恨何人觉?          。(陆龟蒙《白莲》)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

⑧爱惜芳心莫轻吐,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张岱《于园》)

⑩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查看答案

(15分)

向日葵

刘梅花

⑴那个村庄,在沙漠里。向日葵呢,都种在沙滩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

⑵葵花长到和我一样高的时候,就快要开花了。爹说,浇一遍水吧,不然花开不肥。这么一说,我和弟弟就低下头不言传了,我俩都很懒的。爹谄媚地笑着,黄黑枯瘦的笑脸也像葵花一样,跟着我们转,那么饱满。

⑶浇水就要追肥,这简直是一定的。爹拎着铁锹,在每株葵花根底下剜一个小坑,我跟在后头,往小坑里填一把化肥。弟弟扫尾,一脚踢进去土,把土踩实,埋好化肥。弟弟踩得很快,在后面喊着:“梅娃子,你快些行不行?”

⑷我也催着让爹快些剜坑。货郎跑得那么快,不是腿脚好,是因为后面被狗撵着。

⑸我跟得紧,葵花硕大的花盘和爹擦肩而过,反弹过来,梆的一下打在我的脑门上,打得我晕头转向。爹一转身,讨好地笑,他知道我动不动就尥蹶子不干活了。明亮的,青灰的,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化肥,在地里撒了一层,像落了霜。让水随便冲好啦,怎么冲,肥水还都在自家的田里。

⑹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打嗝儿。

⑺浇过水之后,那些化肥,就暗暗催着葵花生长,狗撵着一样。才两三天,葵花就全部开了。

⑻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上学的路上,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它们这么高兴干吗呢,龇牙咧嘴的,开得一塌糊涂。

⑼我汗流满面地打杈枝。叶腋下偷偷伸出来好多枝,顶着拳头大的花盘,也企图开个花。这些都要摘掉,不能要。顺便看脚下杂草,不顺眼的,一脚踢飞。打下来的叶子、花盘,都是灰毛驴鲜嫩的口粮。它幸福地嚼着,嘴角淌着绿色的汁液,浑身闪着油亮的光芒。咴咴地叫两声,身上的皮毛抖动着,颤颤的。

⑽我家还有一只大肚子的羊,也在田埂上吃葵花叶子。我故意把叶子扔在它的脑门上,它甩甩脑袋,不看我,急着挑挑拣拣地搜寻着细嫩的叶子吃。这是一种境界,它的眼里只有草,没有我。

⑾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⑿万籁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太美的东西,让人自卑。

⒀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开盛后,就收了。葵花子开始变得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花谢是开花的盛事。

⒁葵花子饱满之后,花盘都要被割下。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里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⒂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⒃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⒄不是,那没有花盘的光秆秆,脖子朝前伸着,还是向着东方,一丝不乱。十万拐杖,脖勾都朝前伸着,向着太阳,暗含着一股强大的气势。这疏朗辽远的意境,真有种惊心动魄的美。

⒅一个初冬的清晨,我上学迟了。出了村子,突然被一种浩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霜,在阳光下闪着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那种萧萧气势,一下子让我慌乱。我担心,它们会在某一时刻屈膝下跪,叩拜东方。

⒆倏然泪下,因为感动。天啊,这些光秆秆的心里是怎样的情分啊!苍茫大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

⒇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坚持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万物生,万物荣。而这肃穆,这萧瑟,都是天意——只有草木自己洞悉。                      (选自《读者》2014年14期)
1.文章围绕着“向日葵”,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简要归纳。(3分)

答:                                                                                                            
2.阅读⒅自然段,赏析画线句“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令人惊诧。”的表达效果。(3分)

答:                                                                                                                   
3.文章写向日葵花有形有色,但写葵杆却表现其枯黄寂寞的特点,想一想作者为何这样写?(4分)

答:                                                                                                                   
4.作者在段说倏然泪下,因为感动”。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笔下的“向日葵”具有哪些让人感动的地方?(5分)

答:                                                                                                                       

 

查看答案

(4分)

如果兔子拼命奔跑,乌龟如何持续前行

①有位老师在我去斯坦福念书以前赠我一句话:“到了那儿,不用指望成为牛人,但至少你知道大海有多宽,能看到牛人在做什么,就够了。”对乌龟来讲,兔子存在的意义在于,至少让它知道这世界还有兔子的存在,以及兔子跑得有多快。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②兔子的存在,能够让乌龟直面自己就是一只乌龟这个事实。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冷静地思考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而这,很多时候恰恰是最知易行难的事。

③李宗盛有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我看那远方怎么也看不到岸,那个后面还有一班天才追赶,写一首皆大欢喜的歌,是越来越难。

④前面比你牛的人一眼都望不到岸,后面一班天才,比你有精力,比你聪明,比你学历高,还比你努力,甚至比你年轻。

⑤我们能做什么?如果你不是个绝对的蠢蛋,又愿意努力,请盯着那只兔子的每一个动作,能学多少学多少,然后以他三倍的时间来努力。

⑥兔子一定会打盹的,即使强大如牛顿,30岁之后也再无建树;也不是每个科比一样的天才,都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

⑦如此,即便你还是追不上兔子,你可以是乌龟里跑得快的那一个。
1.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如果兔子拼命奔跑,乌龟如何持续前行” 2分)

答:                                                                       
2.段中画线句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2分)

答:                                                                            

 

查看答案

(4分)

①美国猎奇新闻网站报道,生活在亚马逊丛林中的鸟类——烟灰悲雀的幼鸟并不依赖成鸟保护,而有自己的生存策略——伪装成颜色鲜亮的有毒毛虫。

②幼鸟们一出生就长满了鲜亮的橘色长绒毛,毛的顶端为白色,它们甚至会像毛虫一样蠕动,从而有效地伪装自己。颜色越鲜亮的毛虫毒性越强,掠食者将幼鸟误认为有毒毛虫就不会攻击它们。

③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学家古斯塔表示,烟灰悲雀为了保证幼鸟的安全不断改良它们的行为:成鸟每小时给幼鸟喂食一次,这样能减少它们暴露的概率;幼鸟并不会向成鸟乞食,它们无法辨认飞到窝边的是父母还是掠食者。生物学家相信,这些策略能提高幼鸟在出生20天内的存活率,出生20天后它们便能独自生存。

④直到2012年被科学家发现,烟灰悲雀的神奇伪装行为才为人所知。与伪装成周遭环境不同,这种鸟类伪装成其他动物的行为被称作警戒拟态。许多其他物种例如蝴蝶也会使用警戒拟态伪装自己。
1.第③自然段 成鸟每小时给幼鸟喂食一次 中加点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2.第④自然段画线句使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2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