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写作(50分) 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同学的误解,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生活让我...

写作(50分)

    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同学的误解,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生活让我们学会了面对。请以“面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书写真情实感。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例文: 我面对书本的时候 我面对书本的时候,享受着风吹哪页读哪页的乐趣,那滋味真是其乐无穷. 莎士比亚曾形象地比喻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地球失去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小鸟失去了翅膀.”在莎翁的眼中,读书成了这样一个过程,它让地球得到了阳光,它让小鸟拥有了翅膀. 当我面对书本的时候,我觉得我面对的不单单是一本书,而是滚滚的长江,浩瀚的大海,有气魄的大厦,偶尔翻过一页,那迷人的字眼带我进入了无边无垠的知识海洋,那知识是无止境的. 以书为友,远离声色犬马,淡泊中折射出一个人的美好品质,宁静中透视出一个人的美好追求;以书为友,无形中使人内涵深厚,有形中使人举止庄重.这真可谓是乍读几天书,容易将自己视为圣人;多读几天书,才知道自己的肤浅. 当我面对书本的时候,我的心会沉静下来,我会体会到书中那优雅的语言、丰富的知识,虽然我知道:“以有涯吾恐难读尽大海之中一滴.”但我毫不气馁,我会向着我的目标努力前进. 俗话说得好:书籍如汗牛充栋.不错,当我面对书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呀!体会着文人骚客笔下的文章,才知道自己的作文是多么肤浅! 书是人类的长生果,书是人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火把,书是人类共同心声的写照. 翻到一本好书,你会了解到名人也有喜和忧,体会着曹操的壮心不已,杜甫的怀才不遇,李白的放荡不羁及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读书之乐也油然而生. 当我面对书本的时候,我会被书中那壮心不已所动,被文人骚客笔下的诗章所感,我会立志扬帆,去到达成功的彼岸.回过身,向失败摇头,向成功招手. 当我面对书本的时候,我感到无限快乐. 【解析】 试题分析: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如“面对灾难、成功、误解、批评、……”,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裁和写作对象。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理解(16分)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童年的我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 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 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 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 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联系语境,揣摩第⑥段画线句中“捧”字的表达效果。(2分)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4.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3分)
5.在作者心里,故乡是奶奶手中一只只香甜的粽子。对于你来说,故乡又是什么呢?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对故乡的理解。(至少一种修辞,不少于40字)(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题。(8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解释“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中的“说“的含义。(2分)

2.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加以表现?简要概括。(3分)

3.诗人臧克家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请分析原因。(3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4分)

(1)           (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            》、《我的大学》。《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2分)

(2)在如此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阿廖沙没有被压垮或变化,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其中(6)题2分,共10分。】

(1)鸟向檐上飞,                      。《山中杂诗》(吴均)

(2)                           ,双袖龙钟泪不干。《逢入京使》(岑参)

(3)《竹里馆》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                      

(4)夜发清溪向三峡,                           。《峨眉山月歌》(李白)

(5)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6)写出有关“黄河”的两句诗                                            

                                                   

(7)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查看答案

古诗阅读(共5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