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综合性学习(6分) 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菜肴,“吃”传...

综合性学习(6分)

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菜肴,“吃”传达着国人的生存智慧,展现着国人的生活习俗,承载着国人的美好期望。我校九年级将开展以“舌尖上的抚州”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l)【猜一猜】请你仔细阅读下列三则谜语,任选两则写出谜底(家乡常见食品)。(2分)

  ①身子扁又圆,味道香又甜,仰望一圆月,万家欢团圆。

  ②本来一大片,变成千条线,是线不缝衣,只在锅里见。

  ③两个瘦子一般长,扭在锅里翻波浪,有人拿筷来救起,瘦子变成胖又黄。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夸一夸】一盘菜,一盆汤,一道点心……或朴素,或精致,鲜活着我们的生活。请你夸一夸你所喜欢的一种家乡美食(上面三则谜语的谜底除外),可以描写色香味,也可以说明制作过程。(2分)

3)【品一品】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道的,不仅有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有我们的心。细细品味,舌尖上有满满的希冀和祝福,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请参照示例,说一说家乡美食所蕴含的意义。(2分)

示例:长寿面——细细长长,软而可口,祝福人们幸福绵长,健康长寿。

 

(1)①月饼②面条③油条(任选两则,如果三则都做,按顺序改前两则;每小题1分)(2)示例:①一小碗糖水煮杨梅果,那颗粒硕大的果实汁液溢出,连汤液都漫上一层红色,白糖酽在杨梅果的汤液里,酸酸甜甜,回味无穷。②首先用豆浆机磨出生豆浆,接着用纱布过滤,然后将豆浆用小锅隔水加热煮沸,慢慢地,豆浆表面就会结出一层皮,用手一揭,一张豆腐皮就做成了。(内容贴切1分,语言表达得体1分) (3)示例一:年糕:“糕”谐音“高”,祝福人们生活步步高。示例二: 粽子——翠绿的粽叶,软糯的滋味,蕴含着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由衷的敬意。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题,猜谜语的方法很多,本题主要是从文字中所描写的事物的状态结合某个关键词表达的某一种意义来猜谜。如本题抓住题干中“食品”一词和题目中“扁又圆”“团圆”两词即可猜出谜底。第二题,从美食的制作、外形、味道、营养等方面选择要点进行评价赞美。第三题,根据示例,从美食的外表或名称上去联想说明含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蛇的文化解读》完成题(15分)

蛇的文化解读

(1) 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8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和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中已有蛇神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打草惊蛇”,比喻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笔走龙蛇”,则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         _________                   此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1.第(4)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8克。
2.研读第6段,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3分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试加以分析。3分

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3分

A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世界各地分布着大量的蛇。

B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

C蛇是龙的主要原型,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D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与人和谐相处。
5.选文第8段横线处要填入能体现蛇精神品质的句子。请将所填短语写在横线处,使前后文意连贯。(最少要三点,共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15分)

让父亲不再辛酸

    ①父亲,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个英雄,我们敬仰过他,也崇拜过他。但随着岁月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时,却很少有人计算过这位英雄在我们的成长中作出多少牺牲。我们不知道父亲脊背何时开始不再挺拔,不知道父亲为何低下他那颗饱经沧桑的头,更不知道眼角的泪珠,为何爬上父亲那满是皱纹的脸?

②直到读了胡德斌的微型小说《父亲》后,我才明白了那么多的“不知道”,原来父亲在用他的沧桑让我们体味爱的深沉和亲情的炽热,让我们感受世界的风风雨雨和千沟万壑。《父亲》讲述的是一个被儿子嫌弃的老父亲,迫于生计的无奈,在街上做起了油果生意。一天,他遇上了一个为毕业作品犯愁的女孩,他就以让女孩买下他的全部油果作为答应女孩为他画像的条件。两个月后,当他在美术馆里看到那幅画着他并署名“父亲”的画时,他深感内疚,也感动得老泪纵横。从此以后,他每天都蹲在美术馆前,手里捏着皱巴巴的钱,说是要给“女儿”的。

③老人之所以如此感动,我想是因为当“父亲”这个称谓离他越来越远时,却是一个陌生的女孩让他寻回了那失落的父爱。在他看到画并吃力地读出画题后,“他痛苦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像虫一样爬出眼眶。”这或许就是情感表达的极致。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老人却用那“浑浊的老泪”表达一位风烛残年父亲的伤痛。他和儿子也曾其乐融融,而如今却渐行渐远。或许更多的是表达对一个陌生女孩让他重新找回作为父亲的欣慰和感激。不管这泪是为什么而流,但这样一个父亲的眼泪,一个男人的眼泪,足以让我们深思。

    ④ 《父亲》中的“父亲”是苍老而落寞的。我相信,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这样的父亲,在风雨的侵蚀中日渐苍老,在爱的失落中日渐落寞。父亲作为一个男人,用他的脊梁肩负着妻儿所有的重托,生活的重荷不允许他们倒下,只能为一个千金重的“爱”字奋斗、拼搏,直至流尽他身上最后一滴血。在我们成长的同时,父亲也在逐渐苍老。我们延续了父亲的生命,却残酷地挥霍了他的青春。我们常认为父亲是最高大的,但最坚强的男人也会脆弱。更甚的是,当有的人发现父亲那被生活压弯了的脊梁再也无法承受他成长的重量时,他就冷落了父亲,甚至抛弃了父亲。

⑤在南京大家宣传板上张贴一封《伤心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曾轰动一时,而刊登于《经济日报》的农民父亲来信《儿子在大学怎没学到良心》更是震撼人心。同样辛酸的父亲声泪俱下的倾诉,无不让人为之动容。父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换来的却是孩子在外的灯红酒绿,父亲的泪与汗换来的是孩子的奢与骗。

这样的做法算不算是对父爱的一种挥霍和践踏呢?羊尚有跪乳之恩,鸦且有反哺之义。兽犹如此,人何以堪?让我们都来呼吁:让父亲不再辛酸。
1.本文以“让父亲不再辛酸”为题,“辛酸”的本义是辛辣和味酸,本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老父亲在美术馆看到女孩为他画的署名为《父亲》的画时,为何“老泪纵横”?2分

3.第六段中“这样的做法”在文中具体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文章结尾作者向人们呼吁“让父亲不再辛酸”,为什么?3分
5.本文表现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右图是中国美术馆于2005年11月26日在北京展出的 著名画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欣赏这幅油画,说说它的感人之处。80字左右)(4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                     

2)溯洄从之,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唇焦口燥呼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既是结构上承上启下,又是内容上情景交融,为下文的送别营造一个奇异壮伟、广漠辽阔的背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于丹,被誉为是把中国传统古典与现代生活艺术沟通的桥梁她对《论语》的点评是:“《论语》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并在人们的践行中凝聚成我们民族的灵魂。”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就启示人们要想获得跟多的知识,只有把认识知识过程和巩固知识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收获心灵的愉悦与欢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10分)

                          郑同北见赵王

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①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天下之狙②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③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④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⑤乎?’王曰:‘然。’今有人操随侯之珠,持丘之环,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⑥之威,荆庆之断,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注释:①传士: 博学之士  ②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③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④不受:不接受尧的禅让  ⑤社稷之血食: 社稷之神得到祭祀 ⑥孟贲:与后面的“荆庆”,都是战国著名武士。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臣/南方草鄙之人也     B.臣南方/草鄙之人也

C.臣南方草鄙/之人也     D.臣南方草鄙之人/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草之人(            ②兵天下之狙喜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郑同的性格特点(2分)
5.同为劝谏君王,郑同与《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4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①造口:即皂口,镇名,在今江苏省。②郁孤台:在今赣州西北田螺岭上。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京师。⑤愁余:使我发愁。⑥鹧鸪:鸟名。传说其啼声凄苦。
1.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词从内容上看,属于一首怀古伤今之词。

B.前两句以实笔写山河破碎的憾恨,后两句写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C.词的上片寓情于景,写登台远望时产生的种种复杂情感。          

D下片以江水为喻,抒写抗金复国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2.下面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两句是说向西北方的汴梁(北宋时的都城)望去,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表达了对中原的思念及对中原地区长期沦陷未能收复的惋惜之情。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词中的含义是:青山再高,也挡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国家虽然破败,但也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现在常常被引喻成这样的哲理: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因为历史毕竟要发展。

C.本词的最后两句写到了词人在黄昏时刻听到了鹧鸪伤感凄切的鸣叫声,流露了词人悲观绝望的心态。

D.全词从抒情结构上呈现出抑、扬、抑的格局,大开大阖,起伏顿挫,手法亦妙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