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20分) 冬 夜 ①冬天,一个冰寒的晚上。在寂寞的...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20分)

    

冬天,一个冰寒的晚上。在寂寞的马路旁边,疏枝交横的树下,候着最后一辆搭客汽车的,只我一人。虽然不远的墙边,也蹲有一团黑影,但他却是伸手讨钱的。马路两旁,远远近近都立着灯窗明灿的别墅,向暗蓝的天空静静地微笑着。在马路上是冷冰冰的,还刮着一阵阵猛厉的风。留在枝头的一两片枯叶,也不时发出破碎的哭声。

那蹲着的黑影,接了我的一枚铜板,就高兴地站起来向我搭话,一面抱怨着天气:“真冷呀,再没有比这里更冷了!……先生,你说是不是?”

看见他并不是个讨厌的老头子,便也高兴地说道:“乡下怕更要冷些吧?”

“不,不,”他接着咳嗽起来,要吐出的话,塞在喉管里了。

我说:“为什么?你看见一下霜,乡下的房屋和田野,便在早上白了起来,街上却一点也看不见”。

他捶了几下胸口之后,兴奋地接着说道:“是的,是的,……乡下冷,你往人家门前的稻草堆上一钻就暖了哪……这街上,哼,鬼地方!……还有那些山里呵,比乡下更冷哩,咳,那才好哪!火烧一大堆,大大小小一家人,闹热呀!……”

接着他便说到壮年之日,在南方那些山中冬夜走路的事情。一个人的漂泊生活,我是喜欢打听的,同时车又没有驰来,便怂恿他说了下去,他说晚上在那些山里,只要你是一个正派的人,就可以朝灯火人家一直走去,迎着犬声,敲开树阴下的柴门,大胆地闯进。对着火堆周围的人们,不管他男的女的,用两手向他们两肩头一分,就把你带着风寒露湿的身子,轻轻地放了进去。烧山芋和热茶的香味,便一下子扑入你的鼻子。抬头看,四周闪着微知【见注释】的眼睛,欢迎着,毫没有怪你唐突的神情。你刚开口说由那儿来的时候,—杯很热的浓茶,就递在你的下巴边上。老太婆吩咐她的孙女,快把火拨大些,多添点子柴,说是客人要烘暖他的身子;你暖和了,还不觉得疲倦的话,你可以摸摸小孩子的下巴,拧拧他们的脸蛋,做一点奇怪的样子,给他们嘻笑。年轻的妈妈,一高兴了,便会怂恿他的孩子把拿着要吃的烧山芋,分开一半,放在你这位客人的手上。如果你要在他们家过夜,他们的招待,就更来得殷勤些。倘若歇一会,暖暖身子,还要朝前赶路,一出柴门,还可听见一片欢送的声音,“转来时,请来玩呀!”

老头子讲着讲着,给冷风一吹,便又咳嗽起来,我听得冷都忘记了,突然老头子忘形地拉着我问道:“先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哪?……这里的人家,火堆一定烧得多的,看窗子多么亮哪,……他们为什么不准一个异乡人进去烤烤手哩?” 

搭客汽车从远处轰轰地驰来了,我赶忙摆他的手,高声说道:“因为他们是文明的人,不像那些山里的……”

再跳进通明的汽车里,蓦地离开他了。但远的南国山中,小小的灯火人家里面,那些丰美的醉人的温暖,却留在我的冬夜的胸中了。

(选自艾芜小说集《冬夜》)                注释:微知——知道一点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3分)
2.通读全文,说说第一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3.山里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选择其中一个形象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出分析。(4分)
4.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中“但远的南国山中,小小的灯火人家里面,那些丰美的醉人的温暖,却留在我的冬夜的胸中了。”这句话?(4分)
5.“他们为什么不准一个异乡人进去烤烤手哩?”这是老头子忘形的一问,也是震撼心灵的一问。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同意这个异乡人进去烤烤手吗?为什么?请联系文章内容和实际生活作答。(5分)

 

1.本文写了冬夜在我候车时遇到一个乞讨老人(1分),对我诉说他原来在山里受到陌生人家热情招待(1分),并使我满心向往的故事(1分)。 2.这几句景物描写①写出了冬季夜晚的时间和季节特点,②渲染出寒冷凄惨的环境氛围,③象征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冷漠无情的人际关系,④与后文南国山中“小小的灯火人家”里的“醉人的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⑤烘托出人物悲凉的心情,⑥有力的突出了呼唤人性关爱,追求平等和谐社会的主旨。(对1点得1分,答出4点即可) 3.山里人热情、善良、淳朴、好客。(2分)人物形象分析语言动作1分(见关键词),性格品质1分。①老太婆的吩咐迎接客人“拨火快”“添柴多”,表现出热情好客的特点。②小孩子允许客人“可以摸摸下巴”“拧拧脸蛋”“给他们嘻笑”,表现出友好善意的特点。③年轻的妈妈对待客人“高兴了”“怂恿孩子”“分开山芋”“放在客人手上”,表现出善良淳朴的特点。 4.虽然远离南国山中的淳朴山民,但这户人家对待陌生客人所体现出的热情善良却是温暖、美好、令人心醉的,它将深深留在我的心里(2分)。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赞美和向往(2分)。 5.开放试题,不设统一答案,是否均可,但需阐述合理,理由充分。表态1分,扣住“人与人相互关爱帮助”或“和谐社会要素”1分,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2分,语言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概括人物,事件的完整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合本文具体分析。划线句写了冰寒的晚上,写冷冰冰的马路,写猛厉的风,显然是在描写故事的环境,为下文叙述故事,表现人物的心情服务,从这个方面分析思考。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文中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注意选择典型人物。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结合文章内容揣摩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是在赞美这里的山美,山上的人更美。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表态,是否均可,但需阐述合理,理由充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15分)

马说

韩愈

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才美不外                            (2) 不以千里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4)执策而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1)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3分)

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           比作“千里马”,而“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4.你认为作为21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 “千里马”?(4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积累(10分)

              松柏有本性(《赠从弟》)

②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赤壁》

⑤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寓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                 

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真正的知己,哪怕远隔天涯,也会心心相印,如同近在咫尺,正如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所说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12分

某班同学在完成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的过程中,收集到如下几则材料,请按要求回答。

材料一: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竞一时没有反应。史铁生《我与地坛》

材料二: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周国平《用什么来报答母亲》

材料三:母亲每天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半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支光的灯光吊在头顶,奏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梁晓声《母亲》

材料四: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车行《母亲》

(1)以上四则材料,没有体现母亲辛劳的一则是                。(2分)

(2)请写出一句与母亲有关的名言、俗语或诗句。(2分)

                                                                                                                                

(3)仿照示例,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示例: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母爱是                            ,                              ;

      母爱是                            ,                             。

(4)随着年龄增长,“母爱”变得有时难以理解,很多同学认为和母亲产生了代沟,针对这种现象,你怎么劝说你的同学呢?(4分)

我这样劝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问题。(3分)

(新华社8日电)为方便社会公众了解公益慈善、参与公益慈善,树立公益慈善的公信力,重庆市慈善总会宣布,重庆正式建立慈善信息公开制度,今后将每月在网站上逐笔公开接受捐赠的详细情况。

据了解,重庆市慈善总会信息公开制度规定,将对筹募方式、捐赠款物的接受情况、救助项目、救助对象、救助审批程序、捐赠款物使用情况、回馈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的方式、财务审计情况等八个方面进行全面公开。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慈善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从人们对“中国首善”陈光标“高调行善”的批驳,到“郭美美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大众对慈善事业的认识偏差可能是重庆此举的原因之一。该人士还呼吁大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慈善事业,无论涓涓的细流还是奔涌的大河,只要能滋润干涸的土地,这就是善。

(1)请为上面的新闻拟写一则恰当的标题。(不得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每当我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

B.学校实施愉快教育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一目了然的增长。

C.有坚定意志和刻苦精神,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D.学习语文,除了要扩大阅读量,课内外多练习写作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十分重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