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好人
题目二: 镜子
要求:(1)将所选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题目二:某校响应“足球进校园”的号召,开展了“足球节”系列活动。有的同学担心活动占用学习时间,也有的同学担心参加活动太累。请你设计一段话,来说服你的同学。(要求:说明校园足球运动的意义,语言得体,有说服力,字数在150-200之间)
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某校开展了“行走中国”阅历课程,学生们在行走中参观博物馆、拜谒名人故居、欣赏山水景观。请结合你的任何一次游历,写一段推荐的文字,向大家介绍一处博物馆、故居或名胜。(要求:内容正确,语言有感染力,字数在150-200之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12分)
①最近,有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足一成的人还自认为读书很多。更多的人不仅读书不多,而且恐怕也已经不拿读书多当作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了。
②读书很多的人,叫做饱学之士,在汉语中曾经有不少美好的形容,比如博学之儒、学富五车、腹笥丰赡等等,这样的词汇,如今日见稀少。稀少的原因不但是饱学之士已经成为稀有物种,而且词汇本身是否还受社会钟爱也值得怀疑。当VIP、身价、富豪、点击率成为社会的评价标准和追捧目标时,谁还会在乎“饱读”呢?
③“饱读”需要社会的支撑。过去的那些个年代,文盲虽然占很大的比例,但崇尚读书是社会风气,一个人或许目不识丁,却能对读书心存一份温情与敬意。白居易的诗“老妪能解”,不仅仅是他的诗通俗易懂,更在于 。今天是个文盲与饱学之士同样稀少的时代,人人都能阅读,为什么却不以“饱读”为荣呢?其实,只要你比较一下,在机场候机楼里的大众座椅中埋首阅读受人尊敬,还是昂首挺胸走进贵宾休息室更受注目?是挤在地铁车厢里捧一本书有意义,还是开辆宝马更具吸引力?你就可以看出个大概。
④“饱读”是做学问的基石。读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你能知道这是遍阅隋唐史料、反复考证的结果;读黄仁宇的明史研究著述,你可以发现这是仔细翻阅《明实录》后的一份厚重心得。通读“前四史”是从前文人读书的基本,没有这样的根基就别做什么学问。可是现实中,发表文章的数量、每年出书的数字才是成功的标准,而这些的背后与“饱读”又多半无关,涉嫌抄袭还是一大景观。
⑤“饱读”讲究的是潜心,“饱读”追求的是境界,这只是对个人而言,但对社会来讲,应该提倡和鼓励人们更多地阅读。因为,只有“饱读”才有后劲,只有“饱读”才能创新和发展。
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是第一位的,但如今的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的内容最多的是信息和娱乐。十多年前乘飞机,聊天和打牌的比较多,如今进了一大步,读报纸和时尚杂志的比较普遍,但在很多国家,飞机上、地铁里、休息室中,读书的更多一些。读信息、看娱乐与读书的结果根本不同,对人的精神培育完全不一样。
⑦历朝历代的饱学之士,曾经是我们文化的一种宝贵财富,“饱读”也曾经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今天,阅读的内容尽管可以改变,阅读的方式也不妨更新,但“饱读”仍然不能被遗弃。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阅读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有一年,我在厦门鼓浪屿游览,游客们或在海边嬉戏,或在餐馆享受美味,但就在一栋小房子前面的花园里,却坐着两位异国的男孩,十七八岁的模样,一人捧着一本书,沐浴着海风,静静阅读,那情景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1. 作者为什么说现代的人“已经不拿读书多当作什么值得夸耀的事了”(2分)
2.根据文意,在第②段横线处填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那是个有社会支撑的时代 B. 那是个崇尚诗歌的时代
C. 那个时代崇尚读书文盲稀少 D. 那个时代充满温情与敬意
3.这篇文章,作者围绕“饱读”进行论述,其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4.作者在第⑥段提出“读信息、看娱乐与读书的结果根本不同,对人的精神培育完全不一样”。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具体事例进行阐释。(4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10分)
文段一
无论在东方或者西方的社会里,“左撇子”总是被质疑和轻蔑的对象。一般人总是认为用左手的人在心智能力上一定比常人低,有一些科学家把用左手的成因说成是人类遗传基因的变态。其实根据目前所知道的科学研究资料,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例如,在14个比较左手者、右手者阅读能力的研究里,13个研究报告发现左右手者没有差异,一个发现左手者比右手者优异;在8个智力测验的比较研究中,7个发现没有差异,只有一个在操作部分上,左手者稍有较差的迹象。
那么,左手者与右手者在脑部的功能上有何差异呢?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它们有不同的功能。右半球长于图形、空间关系的辨识,左半球则长于逻辑推理和语言的处理。左手者的脑部功能是否也如此区分的呢?就现在的资料看来,答案是模棱两可的,决定的因素似乎在左手者的家庭背景。假如父母两方面的亲属中,从来没有左手者,则这个左手者的脑部左右两个半球的功能和一般右手的人没什么差别。假如在他的亲属中,有很强的左手者倾向,那么他的脑部功能很可能形成“双偏向”,就是左右两个半球并司语言、图形辨识等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当这一类的左手者脑部某处受伤时,非但对他们的一般能力少有影响,而且即使有,他们恢复的速度也比一般同样受到伤害的人快得多。至于“双偏向”的成因,仍是一个学术上的谜。
文段二
“左撇子”似乎是一个盛产天才的群体,从拿破仑到克林顿,从牛顿、爱因斯坦到比尔·盖茨,他们都是左撇子。“左撇子”是不是更聪明?科学家对左手者和右手者的智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两者没有显著差异。除了左撇子名人外,更多的名人还都是右撇子。
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分工不同,左半球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球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左撇子”多用左肢,右脑接受的刺激相对多一些,带有右脑思维的倾向。人的右脑具备空间和形象认识能力,即形象思维能力,所以左撇子更富于形象思维。爱因斯坦就把他的许多科学创意归功于他的想象游戏。据说,有一年夏天,他在一个小山上昏昏入睡,梦见自己骑着光束到达了宇宙遥远的极端,发现自己“不合逻辑”地回到太阳表面时,他忽然意识到宇宙本来就是弯曲的。爱因斯坦把这个图景转化为语言,写下的数字、公式和词句,就成了“相对论”。这样的例子在文艺界更不少见。著名画家毕加索、达·芬奇,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全是左撇子,近代电子游戏制作大师宫本茂也是左撇子。
这些著名的“左撇子”的成功,与其说是和他们惯用左手有一定关系的话,还不如说他们更善于也更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
1.阅读文段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符合文意。符合的画“√”,不符合的画“X”。(6分)
(1)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一般各司其职。
(2)左手者的脑部功能都是“双偏向”。
(3)同样受伤,左手者的恢复速度比右手者快。
2.阅读文段二,“左撇子”的“特长”指的是什么?(2分)
3.两个文段共同提到:科学研究表明左手者和右手者 。(2分)
阅读《开窍》,完成后面小题(共14分)
开窍的日子
舒乙①
开窍,对小孩来说,是个大事。
北京人,形容小孩处于懵懂状态,全然糊里糊涂,叫作“没开窍”。突然间,到了一定岁数,不知何故,小孩开了窍,前后判若两人,一下子变聪明了许多。大人对他的变化有明显感觉,于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孩子开窍了。
我上过幼儿园,在今日北京帝王庙的东小跨院里,当时,这大概属于香山慈幼院的什么附属机构。妈妈后来说:舒乙小时候上幼儿园完全是走形式,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最后,毕业时,幼儿园很不好意思地也发给他发了一份结业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
上小学也是如此。当时为了掩盖我们的身份,不被日本人注意,我们都改了名随母姓。我改名“胡小逸”。有一天,老师发考卷,按考卷上学生自己填写的名字一一唱点。念到我这儿,一声“胡小兔”,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狂笑不止。我竟然在写“逸”时,忘了写“走之旁”,变成了“小兔”。
抗战后期,我到了重庆北碚,在北碚朝阳小学念了4年,直至小学毕业。
我入校之后,依然愚钝,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父亲昵称我为“傻小子”,以为一起正常,不必担忧。他经常仔细地观察我,在我的日常行为中找出许多有趣而可爱的细节,还仔细地讲给他的朋友听。妈妈则不然,常常在课余费劲地辅导我,练习用注音符号拼音,一遍一遍地叫我读“b”“p”“m”“f”,我却一会“b”“p”“f”,一会“b”“p”“m”,且全然不知这四个音为何物。妈妈一脸苦笑,频频摇头,以为此子 ① (贻笑大方/不可救药)。
这样,熬到了四年级,我的名次居然一点一点地前进,进入了前几名,还当了班长,得来全不费工夫,好像什么特别的事也没有发生似的。
那个时候,学校里已经有了学生会,实行学生自治,即使是小学也要实行。一来二去,我竟然当上了全校的学生会主席,是选上的。
父亲认为这一切都极有趣,他买了一只鸭子,叫我送给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字。他可能觉得这个学校气氛不错,又自然,又活泼,傻小子竟然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好玩好玩。
我们学生会自己制定一些规矩,上课不准迟到,每天轮流打扫教室,定期实行大扫除等等。对违规者要实行惩罚。
有一次,我自己违了规,倒了霉。北碚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自然博物馆,尤以生物学科的标本丰富多彩而著称。里面有一位科学家,叫施白南,是鱼类科学家。他是妈妈的老同学,常来我家走动,很爱孩子。有一天,他盛情邀请我们几个孩子去他家做客,说要做好吃的给我们吃,还要给我们看他的各种标本。这一吃,一看,就费了工夫。中午返校时便迟到了。按我们自己定下的规矩,迟到要罚跪。没办法,下了课,跪在黑板前示众,时间不长,三五分钟而已,丢了大脸,这叫 ② (自投罗网/自食其果)吧,害得差不多整个学校的学生都跑来“参观”。
轻松愉快,各种爱好完全顺其自然的发展,这便是我那时的生活状态。
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这个观点相反的则是“拔苗助长”,愣是把大人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其实,不管多笨多傻的孩子,自有他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这几乎是天生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顺着这些与生俱来的专长和爱好,不逆着它,让它自然发展,走到哪儿算哪儿。
父亲不过问我的功课如何,也不要求考100分,更不要求门门都得100分。相反,他一旦发现我对什么有了点兴趣,便马上跑过来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
比如说画画。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对齐白石有了兴趣。原因是妈妈由北平带了两张齐白石老人的画到重庆北碚。一张画的是小雏鸡,顶上面是一只鸡笼,一群小鸡,足有十几二十只,由笼中飞奔而下,非常活泼。这是一张齐白石的精品,父亲极喜爱,挂在屋中,常常一个人对着它默默地欣赏,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来了客人,他会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这张画的好处。还有一张是由两小幅斗方裱在一起的,一方蟹,一方虾,也是齐白石的拿手之作。
在旁听父亲对朋友们讲解中,不知不觉我爱上了画小鸡画虾蟹,完全是模仿,居然还有点像。父亲大为得意。来了客人,他会大叫“傻小子,把你的小鸡拿来看看。”他本来十分反对来了客人让小孩子当众背唐诗的那些庸俗做法,可是,傻小子自己画小鸡,在他看来,这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是天性的流露,非常可贵,值得鼓励。
我坐在东边的小山坡上写生,样子大概很认真,父亲立刻走过来看。看了一会,他居然也坐下来,拿过我的画笔,说“我教你”。他手臂伸直,左手指着握铅笔的右手说:“看,前面的电线杆,反映在笔上是这么长,你把这段长度画在纸上,再把臂伸长,看前面那栋房子的高度在笔上是多长,再画下来,这就叫做比例;比例对了,画在纸上,就有了远近。”据我所知,父亲对美术是一笔都不会画的,可是他很懂美术,因为他上过师范,理论上很有一套,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想到,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竟然是自己的不擅画只擅写的父亲。
同样的,父亲教过我集邮。他常常带我上四川那种老百姓的茶馆,一坐就是一下午。他还带我去看他的朋友。丰子恺先生来到北碚,父亲带我去看他,是在一间山坡上特别黑的房间里。夏天父亲晚上乘凉时,给我们全家讲过美国小说,大概是白天他念英文,晚上再用他自己的方式给我们转述。父亲带我上过公共澡堂子,一口大池,热气腾腾,男人们在里面边泡边聊,非常热闹。我常常跟在父亲后面走路,看着他的皮鞋后跟,那双磨得歪了的皮鞋后跟。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
就这样,我在父亲不是教育的教育下,渐渐开了窍。由倒数第一变成正数第一,这就是我开窍的日子。
小学毕业了,我考上了重庆南开中学。
(有删改)
①〔舒乙〕老舍之子。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近年多次举办画展。
1.结合文意,在横线①和②处选择恰当的词语,用规范的正楷字抄写在田字格内。(4分)
2.作者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没开窍”?请简要概括。(4分)
3.作者说“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父亲是怎样“顺其自然”的?请结合文中“画画”的事例简要说明。(3分)
4.作者为什么说“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