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关于课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展现了...

下面关于课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了他深邃的内心世界。

B.季羡林《我的童年》在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复杂而又真挚的感情。

C.《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D.《与朱元思书》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描绘了富春江沿岸的秀美风光。

 

D 【解析】 试题分析:D中应是“总—分”结构。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5分)

梧宅村落,是这个夏天我意外的收获。走近它,你才发现,它竟以这样惊艳的方式给你的生命留下再也无法抹去的印记。它充满古朴、勤劳、友爱、亲妮的鲜活气息,它安于并珍惜安逸、与世无争的平凡生活,它乐享盘古开天辟地所赋予的这片偏远山水的静谧、祥和的自然景致,栽竹养花,种树锄地,溪里摸鱼,上山砍柴……一年又一年,从不为外界暄嚣熙攘的生活所吸引与改变,而是繁衍生息、循回传承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奇迹。

我深深地眷恋着这方水土。

(1)给加点字注音:(2分)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2分) 

    应为                   应为        

(3) 文中“眷恋”一词的意思是:                                     (1分) 

 

查看答案

补写诗句。(每空1分,共5分)

(1)                   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3)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4)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5)                ,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查看答案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晚风,领略晚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生活中一定有许多让你感动的时刻,请以“那一刻,我很感动”为题,写一篇文章。

温馨提示:1大胆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表达方式。2写出你的真情实感。3请不要在文中透露你的姓名、校名等个人有关信息。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12分)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乃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但当涉猎          )(2)蒙始就学(         )(3)即刮目相待(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选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      )。(2分)

A 动作描写       B心理描写       C 语言描写           D神态描写
4.《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天资聪慧,最终成为普通人。《孙权劝学》中的吕蒙由“吴下阿蒙”,后来令人“刮目相待”。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3分)

 

 

 

查看答案

(12分)

                                 不识   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

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 “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

弟弟沉吟了一下,说: “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   

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小的时候,家里穷,除了过年,平时都没有肉吃,如果有客人来,就去熟肉铺子切一点肉,偶尔有个挑担子卖花生米小鱼的人经过,我们小孩子就跟着那个人走。没的吃,看看也是好的,我们就这样跟着跟着,一直走,都走到隔壁庄子去了,就是舍不得回头。”

那是我所知道的,他最早的童年故事。我有时忍不住,想掏把钱塞给那九十年前的馋嘴小男孩,想买一把花生米小鱼填填他的嘴……

我问我自己,你真的了解那小男孩吗?还是你只不过在听故事?如果你不曾穷过饿过,那小男孩巴巴的眼神你又怎么读得懂呢?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他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

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

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

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

    “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

    蒲公英的绒球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

    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本文插叙了关于父亲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2.文中画线句子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3分

 

                                                                                     
3.选文最后一段可以删除吗?请说明理由。(3分)

 

                                                                                     
4.读了这篇散文,你打算今后怎样进一步和父母相知相识?(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