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成语的字形、出处、作者的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门廷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B.闻鸡起舞 《祖逖》 《资治通鉴》
C.峰回路转 《醉翁亭记》 范仲淹
D.豁然开朗 《桃花园记》 陶渊明
为做好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将每年三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2015年某学校就这一主题做了宣传,请你完成(1)——(3)题,从中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6分)(1)为了促进宣传,学校需要悬挂两组条幅,请你任选下面宣传语中的一组,将其补充完整,注意句式结构整齐。(2分)
①警惕与安全共存, 。
②一丝不苟保安全, 。
(2)来自权威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2000年,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就是说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通过全国性大型调查,发现安全事故已经成为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对此,同学们发表了评论,其中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这个统计真令我骇人听闻啊!
B.难道我们就不能未雨绸缪,避免事故发生吗?
C.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呀!
D.如果我们不珍爱生命,对安全教育无动于衷,该多么可怕!
(3)某班同学为校内“紧急疏散示意图”写的安全提示语,其中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倘若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不要惊慌,不可拥挤,防止踩踏事故。
B.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不要乱跑,不可拥挤,以防踩踏事故不再发生。
C.遇到紧急情况,不要惊慌,不能拥挤,防止发生踩踏事故。
D.发生紧急情况,切忌不要惊慌,不要拥挤,避免踩踏事故。
(1)从小到大,我们的父母老师、亲朋好友、先贤哲人给我们说过许许多多的话,这些话,或让你热泪盈眶,或让你豁然开朗,或让你信心满怀……
请以“我又想起了那句话”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不管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生活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每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总会给你留下一些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的碧波,也许是留恋田间的小路,也许是仰望皓月当空,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
请以“陶醉在______”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
2、在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班名、人名;
3、字数600字以上。
阅读《天山深处那棵苍老的松树》,完成后面小题。(22分)
天山深处那棵苍老的松树
郭文涟
①记不清是哪一位诗人说过这样一句让我记忆犹新的话:一棵树便是一条寂静的河流。
②河流或自数千米高的皑皑雪峰上潺潺淙淙地流下,或从荒无人烟百鸟啼唱的高原沼泽的泉眼中汩汩渗出,先是成羽状的溪水,最终汇集成大江大河,一泻千里,向着蔚蓝色的大海奔涌而去,仿佛大海便是她生命的最后归宿。而一棵树呢?她由嫩芽绿叶长起,渐渐斜伸出枝桠,渐渐长满茂密的树叶,向着蓝天白云伸展而去,仿佛无限辽阔的苍穹便是她向往的理想境地。她枝叶繁茂,蓊郁苍翠,遮天蔽日,成为人们视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③于是,我想起两年前在天山深处巩留恰西境内看到的一棵苍老却美丽的松树来了。
④那是一个飘着白蒙蒙雾雨的秋天。山谷里有一条河水像是受了雨的青睐,喧嚣着弯弯曲曲地向着远方奔泻。在一座旅游毡房前,我发现了那棵苍老的松树。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啊!她雄浑大气,华盖如云,树干粗壮。她的一根根伸展出去的枝桠长满了郁郁青青的针叶。或许是烟雨朦胧的缘故,她的顶端始终被一团团袅袅浮动的烟雾缠绕着。从粗壮的树干以及沟壑一般的树皮判定,这是一棵有着三四百年历史的老树。在她的树根周围,落满了泛黄了的针叶,虚虚软软的,踩上去忽悠忽悠的,舒坦极了。
⑤然而,当我注目端详时,竟然发现在离地面二米处,有一处几十公分宽、四五公分深的疤痕,那里的树皮早已脱落,裸露出的木质已干枯,在上端与树皮相结合处,还流着浑浊的泪水,粘粘糊糊的。伤口的旁边,还有拴马钉深深地钉在树身里。这使我很惊讶,我想,这锈迹斑斑的拴马钉怕有数十年历史了吧!那树的伤口该有多少年了呢?是谁为了什么而伤害了她呢?或许从她被伤害的那一天起,她就这样默默地流着眼泪,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我在想那是一种怎样的创伤和疼痛啊!
⑥但又不知什么缘故,她还是坚强地站立住了,没有倒下去,而且把她那四通八达的根须深深地扎入贫瘠的土地内,逶迤延伸,连接着巍巍天山,连接着白雪皑皑的喀班巴依峰,而那清清亮亮的天山雪水又滋养她以生机勃勃的生命,使她坚强刚毅地屹立于天地之间,不屈不挠地抵抗着风霜雨雪的侵袭。我一时觉得,这棵树成了人们视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⑦她确实是一处独特的风景。她那兀立的姿态,固执的信念,高深莫测的表情,把你引向无限辽阔的苍穹,然后又注视着脚下,聆听那一湾河水的喧嚣与欢腾。她丝毫没有感到生命的孤独和落寞,而且她的长势有点像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让人担心有一天会倾塌下来,或者狂风肆虐,或者瀑发山洪时冲刷出她的根须,从而被什么人套上什么马使劲拽拉。然而据我细细观察,这一切似乎都已发生过,但都没有难倒她,她依然昂扬着倔强的身子,郁郁青青地立在那里,那么高傲,仰天长啸,却又那么悠然闲静,适意自得,哪管它风吹雨蚀,云起日落……
⑧倒是一些搞旅游开发的人发现了这棵树的价值,且又立于清澈的河水不远处,因而便在树下搭一顶毡房,以期让来此游玩的人可以阅景读山,可以醉卧于毡房内聆听着阵阵涛声酣然而睡。
⑨那天晚上,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夜泼墨一般漆黑,许多人围着一堆燃烧的篝火,听一位长头发的小伙子弹着吉他,唱美丽动听的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歌声悠悠扬扬,在黑黝黝的山谷里回荡往复,一阵阵晚风吹来,火苗儿一闪一闪,我油然想起老子的训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想,如果说一棵树就是一条寂静的河水的话,那么这棵树一定有着河水一样虚怀沉默的柔性,不管风吹雨袭,她只管生长枝桠绿叶,只管年年月月向上生长,以点缀衬托着碧空如洗的蓝天和悠悠飘浮的白云。
⑩但我又想,她或许总有一天会被人用斧子砍去,灯塔般地轰然倾塌下来的。
这样想着,我的心一半亮了,一半又暗了……
1.怎样理解“这样想着,我的心一半亮了,一半又暗了……”这句话的含义?(4分)
2.文章是围绕“天山上那棵松树”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20.3.根据文意,请简析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棵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6分)
4.文章开头写道:“一棵树便是一条寂静的河流”请结合全文,概括树和河流的一致性,并分析作者这句话所包含的情感。(6分)
阅读《薄暮下的刀锋》,完成后面小题。(18分)
薄暮下的刀锋
凸凹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⑦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⑧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⑨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⑩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摘自《读者》2013年第8期,有删改)
1.以“磨刀人”为中心梳理文章情节,根据所给的短语形式填空。(4分)
试刀锋 → → 磨刀锋 → → 拒商机
2.文中的磨刀人具有怎样的品性?(4分)
3.文中有三处提到夕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A)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
(B)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
(C)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4.“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结合链接材料及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链接】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李森祥《台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15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2)援疑质理 援: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
(4)右备容臭 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分)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分)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分)
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克服求学中所遇到的困难的。(请勿照抄原文)(3分)
4.文章讲述了作者求学的经历,这对于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至少答出两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