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社戏》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

阅读《社戏》节选的文字,完成题。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⑧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⑨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⑩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对第①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先视觉后听觉       B先听觉后嗅觉      C先视觉后嗅觉     D先听觉后触觉
2.对文中四处画线语句的描写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语言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⑤动作描写    ⑦语言描写

B①语言描写    ②景物描写    ⑤动作描写    ⑦语言描写

C①心理描写    ②景物描写    ⑤动作描写    ⑦语言描写

D①心理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⑤动作描写    ⑦语言描写
3.对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对上文归航偷豆的一个交代,告诉读者,在平桥村偷豆请客不是“偷”,表现当地村民的热情好客。

B六一公公的送豆,虽然是尾声部分,可是,美好的人情却被推到了极致,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不言而喻。

C可以看出六一公公的宽厚慈爱,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热爱平桥村,正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善良可爱。

D对于双喜他们私自摘豆的行为,六一公公虽然表示了强烈不满,但是对于“我”的好评却心生感激。
4.对六一公公的性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大咧咧、毫不在乎         B热情淳朴、善良可爱

C斤斤计较、爱慕虚荣         D阿谀奉承、巧言令色
5.对第(19)段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表达了作者对看戏前前后后所有美好片段的留恋和难忘之情。

B“那夜似的好豆”表达了作者对小伙们热心关照的感激之情,“那夜似的好戏”表了作者因为未能如愿的遗憾,以及因遗憾而产生的向往之情。

C“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表达了作者对天真浪漫的童年的美好回忆,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渴望和追求。

D“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这其实是人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感受,即人总是难于割舍逝去的一切美好过往。

1.A 2.C 3.D 4.B 5.C 【解析】 1. 试题分析:先要了解什么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角度的描写,再仔细阅读文段,判断几个角度描写的先后顺序,判断答案。第一段先写“月光”“灯火”“红霞”,后写“横笛”的声音,所以答案为A。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题思路同上。先要了解人物描写四种方法的特点,再根据句子一一判断,选择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的情节,体会作者所表现的乡情,根据作品中具体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身份来理解“六一公公”言行表现,了解其形象特点,判断各项分析。D错,“六一公公”并未强烈不满,只是爱惜劳动果实,怕孩子们糟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从作品中作者对“六一公公”言行的描写不难看到其“热情、善良”的性格特点。答案为B。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本文是所学课文,本问题是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的问题。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各项即可。用反选排除法,首先排除B项,作者并未有“遗憾”之情;再排除D项,“那夜”指过往的美好的生活,作者并未引申到“普遍意义”的所有人的感受,作者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AC两项比较,从作者个人感受来说,C项分析更丰满,更符合作者的思想。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是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等。

B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通常用毛笔书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C汉代张芝创造了草书,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古诗四贴》是书法史上最富盛名的狂草书帖。

D《雷电颂》的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

 

查看答案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孤山寺北贾亭西,云脚初平水面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B衣沾不足惜,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查看答案

下列短语中,与“读了两遍”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A气得跳脚           B光辉灿烂          C再上泰山         D水天一色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②几个手指飞快捏着,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③泥人张听赛没听④右手依然端杯饮酒⑤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⑥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

A③②①⑥④⑤       B③④①⑥⑤②      C③①④⑥⑤②     D③⑥①⑤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回环曲折

B那些带着家眷和财产去开发荒凉的美国西部的“任劳任怨”的人们。

C然而令人忧心忡忡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

D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