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公输》,完成小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阅读《公输》,完成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对“吾义固不杀人”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坚持道义,向来不肯杀人。      B我坚持人道,自然不肯杀人。

C我讲义气,向来不肯杀人。        D我讲人道,一定不肯杀人。
2.下面句子中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A 荆之地方五千里。               B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D 虽杀臣,不能绝也。
3.对选文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选文写墨子机智勇敢地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其“非攻”的政治主张。

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人不义的境地,于是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墨子在劝说楚王时,极言楚国之辽阔富有,宋国之狭小贫乏,意在满足楚王的虚荣心,并表明攻打宋国之不明智。
4.对本文的写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公输》一文充分体现了《墨子》散文论辩性强、富有逻辑性的特色。

B墨子为了达到阻止战争发生的目的,先后劝说公输盘和楚王,并均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二人理屈词穷,主动放弃了攻宋的计划。

C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D《公输》一文通过对话,充分体现了墨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思想。

 

1.A 2.D 3.C 4.B 【解析】 1.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的语境了解句子的内容,比较各项译句关键字词理解的差异,判断各项的正误。“义”在本文中指的是“道义”,故答案为A。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了解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特点,大致分析句子的成分,判断是否缺少必要的内容。D句,“杀”省略了主语“你”,“绝”省略了宾语“宋人”。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阅读本文,了解内容。抓住各项语句表述的要点,与文中相关内容一一比较,判断正误。C错,公输盘并没有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解题思路同上。B错,公输盘劝说楚王并不是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而是采用针锋相对的策略证明己方的智慧与力量并不比对方差,以此来遏制楚王。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孤独之旅》节选的文字,回答题。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

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课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很多,下面不能体现孤独的一项是  

A“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B“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

C“惟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D万顶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
2.对本文题目“孤独之旅”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现实社会中的青少年尝不到孤独的滋味,以此作为题目,文学意味浓郁,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孤独之旅”,实际是一个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杜小康放鸭生活的—个概括。

C杜小康从“不堪孤独之苦”,到“承受孤独之艰”,再到“享受孤独之味”,最终在一次暴风雨袭击中长大,坚强,成熟。

D对杜小康而言,随父亲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这次孤独之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对“杜小康”的形象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杜小康是一个不怕困难,并能在困难中成长,越磨炼越坚强的孩子。

B杜小康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C杜小康是一个不理解父母苦衷,但在父亲的威逼下,逆来忍受的孩子。

D杜小康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遭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4.对景物描写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些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茫然而恐惧、寂寞而孤单、空旷而陌生的氛围,烘托杜小康凄苦、孤单的心情。

B“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这一描写的目的是为杜小康找鸭群、与父亲走失、经历磨难作铺垫。

C“雨过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烘托了杜小康找到鸭群的兴奋和感受自己突然长大后的欣慰。

D“水边的芦苇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这里的描写渲染了欢快的气氛,这是体现杜小康孤独之旅中也有为人所不知的快乐。

 

查看答案

阅读《社戏》节选的文字,完成题。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⑧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⑨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⑩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对第①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先视觉后听觉       B先听觉后嗅觉      C先视觉后嗅觉     D先听觉后触觉
2.对文中四处画线语句的描写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语言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⑤动作描写    ⑦语言描写

B①语言描写    ②景物描写    ⑤动作描写    ⑦语言描写

C①心理描写    ②景物描写    ⑤动作描写    ⑦语言描写

D①心理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⑤动作描写    ⑦语言描写
3.对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对上文归航偷豆的一个交代,告诉读者,在平桥村偷豆请客不是“偷”,表现当地村民的热情好客。

B六一公公的送豆,虽然是尾声部分,可是,美好的人情却被推到了极致,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不言而喻。

C可以看出六一公公的宽厚慈爱,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热爱平桥村,正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善良可爱。

D对于双喜他们私自摘豆的行为,六一公公虽然表示了强烈不满,但是对于“我”的好评却心生感激。
4.对六一公公的性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大咧咧、毫不在乎         B热情淳朴、善良可爱

C斤斤计较、爱慕虚荣         D阿谀奉承、巧言令色
5.对第(19)段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表达了作者对看戏前前后后所有美好片段的留恋和难忘之情。

B“那夜似的好豆”表达了作者对小伙们热心关照的感激之情,“那夜似的好戏”表了作者因为未能如愿的遗憾,以及因遗憾而产生的向往之情。

C“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表达了作者对天真浪漫的童年的美好回忆,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渴望和追求。

D“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这其实是人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感受,即人总是难于割舍逝去的一切美好过往。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是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等。

B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通常用毛笔书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C汉代张芝创造了草书,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古诗四贴》是书法史上最富盛名的狂草书帖。

D《雷电颂》的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

 

查看答案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孤山寺北贾亭西,云脚初平水面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B衣沾不足惜,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查看答案

下列短语中,与“读了两遍”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A气得跳脚           B光辉灿烂          C再上泰山         D水天一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