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共16分) 母亲的手机 朵渔 ①母亲的手机是那种老款的诺基亚按键手机,铃声刺耳...

(共16分)

母亲的手机

朵渔

①母亲的手机是那种老款的诺基亚按键手机,铃声刺耳,超长待机。那是小妹有一年暑假回家淘汰给她的。虽然功能并不复杂,但母亲觉得那手机像个怪物,难以把握。她让小妹给她设定:音量调至最大,通讯录里只保存两个号码。

②起初母亲并不想接受这部手机,她觉得一个农妇整天怀揣着手机,不像样子。手机不都是带在老板们身上的么?另外,当时家里还有固定电话,再添部手机,实在浪费。但小妹还是坚决地把那部手机淘汰给了母亲,于是,我们又重新体会到了小时候想找母亲就能马上找到的幸福了。

③就这样,母亲成了村里较早的“手机一族”。做饭时,她会把手机放在灶台上;睡觉时,手机放在枕头下;下地干农活,她嫌手机放在衣兜里碍事,就随手放在田间地头。有时候在田里干活,渐渐离手机远了,路过的邻里听到手机铃声,会远远地招呼母亲:“嫂子,你家儿子或闺女打电话来了!”母亲便会一把扔下手里的农具,急匆匆地赶过来摁下接听键。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她的喘息声。我经常告诉母亲,不用着急,如果没人接听,我会多打几遍。但没有用。母亲始终对那小玩意儿缺乏信任,似乎慢走几步,那手机里的人就会消失不见了。

④她偶尔也会拨打电话给我们,通讯录里一共两个人,除了我就是小妹,但她还是经常会按错。“你是谁?”电话拨到我这里,还要确认一下我是谁。母亲主动拨打手机,通常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我们很久没有打电话给她,她担心;二是她做了个什么不好的梦,会匆匆拨个电话过来问问,最近怎么样,没什么事吧。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如果我们长时间不打电话,欠费停机了她也不知道。

⑤早前,我跟家里的联系方式主要还是靠写信的时候,一封信单程要走六七天,然后再用十来天的时间等回音。有时候遇到急事,我会先打电话到村长家,麻烦村长把母亲叫来,过几分钟再打过去。能够在电话里交谈,而且可以真实地听到孩子的声音,因此每次到村长家接听电话,母亲的声音都有些微微发抖的感觉。总麻烦人家村长毕竟不是办法,有一年装电话的费用终于稍稍降了一些,父亲卖掉几袋麦子,终于在秋后装上了家里的第一部固定电话。

⑥从那以后,我有十来年没有往家里写过一封信了。想想以前给母亲写信时,总是能写满几大页,但我收到的回信却总是很简短,仿佛母亲关心的总是那几个问题。但我知道,这事不能怪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我知道她肯定有很多话想对我说,但千言万语总是被弟弟汇成一句话落在纸上。弟弟那时还在上小学,表达能力有限,认字不多,字也写得歪歪扭扭。他可能也和我以前小时候帮母亲写信给远方的舅舅一样,总是自作主张地精减母亲的话,我那时甚至还会因为遇到了不会写的字而觉得母亲太啰嗦。

⑦现在,母亲她再也不用央求别人替她写信了,再也不用担心别人会精减她的话了。当母亲拥有了她的第一部手机后,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说多久就说多久。

母亲渐渐离不开手机了,虽然一部手机用了五六年,通讯录里依然只有两个人的电话号码。但对于我们而言,手机就像装在母亲身上的按铃,你什么时候摁一下,都能找得到母亲。

(摘自《中学生阅读》2014年12期,有删改)
1.阅读文章划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一开始,“母亲觉得那手机像个怪物,这是为什么?(3分)

                                                                                          

(2)“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她的喘息声。”写出了母亲当时什么心情?这种心情从第⑤段中的哪句话也可以看出来?(2分)

                                                                                           
2.母亲的手机明明是小妹淘汰给她的,可文章第④段却写道“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这样写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3.“手机就像装在母亲身上的按铃,你什么时候摁一下,都能找得到母亲。”从写法、内容、情感等角度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4分)

                                                                                                    
4.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4分)

                                                                                          

                                                                                  

 

1.(1)母亲对手机功能不熟悉觉得难以把控,觉得带手机与自己农民的身份不相符,觉得添手机对于已经有固定电话的家是一种浪费。(每点1分) (2)急切,因此每次到村长家接听电话,母亲的声音都有些微微发抖的感觉。(各1分) 2.这样写不矛盾,因为母亲从未主动询要手机,通讯录里只保存两个号码,有了手机后母亲就通过它来表达对远方子女的牵挂和关爱,所以就说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意思对即可) 3.运用比喻,把手机对一对母子(女)维系亲情、传递牵挂的重要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通俗质朴,表达了游子对母亲深深地依恋。 4.第一问:勤劳朴实、对子女关爱有加的人。(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观点鲜明,如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温暖的,能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分析第(1)题抓住“怪物”这个词,把手机比喻成怪物,可见母亲感受到对手机的“难以把握”和“实在是浪费”。第(2)小题抓住“喘息声”就是呼吸急促,母亲的急切可见一斑。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第一问一般回答不矛盾,理由可结合文意来回答,手机是连接母亲和两个孩子的纽带,包含着爱和牵挂。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从写法、内容、情感来谈,降低了难度,三项中哪项有把握就从哪个角度回答。本句比喻修辞比较好回答,按照比喻句赏析步骤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第一问,人物通常是靠事件来表现的,通过事件,可以看出人物的职业和身份。这是分析人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分析人物的性格时,尤其要抓住文章中特殊的事件来看,因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在一个特殊事件里能得到充分的表现。第二问:观点鲜明,如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温暖的,能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实践(共10分)

①近日,经中欧双方联合评审,柳州获批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欧盟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专项试点示范城市”,在全国10个试点示范城市中占据一席。

②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旨在通过中欧在可持续城镇化相关政策、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示范与经验共享,提高中国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项目于2013年11月中欧峰会期间启动,2014年6月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为期4年。项目在中国选取两个综合试点示范城市和8个专项试点示范城市,通过对各试点示范城市的低碳生态规划建设工作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引入欧洲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开发应用低碳生态城市工具箱、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

③在此次获批的专项试点城市中,柳州试点的重点领域为绿色交通。这为我区全面学习欧洲城镇化领域丰富经验、积极推进我区新型城镇化作出开创性的探索。

1.阅读上则新闻,请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个字。(3分)

 

 

 

 

 

 

 

 

 

 

 

 

 

 

 

 

 

 

 

 

2.希望中学的小记者王林想围绕新闻中②③段的内容对我市的环保局长进行电话采访,他会如何说明自己的采访意图?(4分)

王林说:局长您好,我是希望中学的小记者王林,                                           

3.为了更好地倡导大家关注绿色出行、关注家乡的环保建设,有人写一幅对联,他已经写好了上,请你帮他完成下联。(3分)

做绿色出行人,               

 

查看答案

默写(共10分,第①小题2分,其余每空1分)

 

所要求默写的内容用正楷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默写1分,书写1分)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②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

⑨借问酒家何处有,                           。(杜牧《清明》)

 

查看答案

古诗词鉴赏(共4分)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上阕运用         手法写景,展示了一幅                (特点)的山林景致。(2分)
2.通过阅读,你从词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格?(2分)

 

 

查看答案

请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个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2)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注】①鄙:边境。  ②钵:佛教徒盛饭的器具。  ③买舟:雇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者于富者曰       (语:对……说)

B.岂他人之         (过:过错)

C.何恃而往           (子:儿子)

D.吾欲南海,何如     (之:到……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未有问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A.吾数年来欲买舟

B.鸣之不能通其意

C.舍生取义者也

D.臣请缚一人过王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文段都强调了一个道理:学习成功与否在于个人天资的高低与客观学习条件的优劣。

B.决定事物成败的是人的内在因素。【甲】文段摒弃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

C.正所谓“人穷志不短”。【乙】文段中蜀之鄙的穷僧能够只身去到南海,凭的就是“志”。

D.两个文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