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燃烧的月亮》,完成后面小题。(1 7分) 燃烧的月亮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

阅读《燃烧的月亮》,完成后面小题1 7分

燃烧的月亮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是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该亏的时候则亏。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所以冬日赏月,要立在窗前。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后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春天,一个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聚在一起,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回到自己的住处,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我的身心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树木好像一夜之间回春了。

⑤再回到床上时,虽然我接着睡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⑥第二天彻底醒过来,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都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⑦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
1.“撩拨”是挑逗的意思。请结合文章第②节内容,说说这个词的表达作用。2分
2.文章浓墨重彩地写春冬之交酒后的一次赏月过程,极具诗情画意。请分条概括。3分
3.文章善于使用衬托的手法,从而使文章充满变化的生趣。请指出其中两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4.文章是诗意和哲理完美的结合,在清新秀丽的文字闻,在唯美的画面之中,不时流露出耐人寻味的哲理。本文告诉了我们哪些生活道理?4分
5.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贾平凹的《月迹》也是出色的赏月文章。结合下面的选文,说说这两篇文章语言的共同特点是什么?4分

《月迹》: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燃烧的月亮》: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

 

1.巧妙地概括了前文月光对我的种种挑逗行为,意在说明调皮性感任性的月光对我产生了难以抗拒的魅力。(2分) (也可答成:巧妙地概括了前文月光对我的种种挑逗行为,月光调皮任性.对我而育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2.月亮在我杯中作画,月亮如灯照出树林的春意,月光沉在树林如一簇旅火。(3分) 3.示例1:用太阳的投心没肺反衬月亮的修行有道.凸显出月亮的善解人意。 示例2:用四季月亮的美反衬春冬之交月亮的瑟缩,后又发现后者的美不胜收,形成欲扬先抑的效果。 4.过犹不及,万事应该有度。 有张有弛。方能生生不息。 有亏才有盈.事物的两极相辅相生。 往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角度. 5.围绕通过创意的想象构成新奇的比拟来答,逼真传神地写出作者独特的体验:语言朴素清新.而意蕴含蓄隽永:充满童趣的语言.犹如童话般美妙.(4分,答出两点合理的理解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巧妙地概括了前文月光对我的种种挑逗行为,意在说明调皮性感任性的月光对我产生了难以抗拒的魅力。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学生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题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方法:(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题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答题方法:(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学生任选角度,赏析合理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结合本句话赏析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揣摩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然后写出你所体会出的道理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从修辞方法和语言特点上分析共同点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培根《论求知》节选,完成后面小题7分

①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②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③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④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⑤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⑥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1.文章第②段划线“否则一本好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作者想阐述怎样的道理?2分   
2.请说一说第⑥段中“同样”前后,各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2分
3.文章从几个方面论述“求知”及其具体内涵的?请予以分条概括。3分

 

查看答案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记岭南竹》两文,完成后面小题1 5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记岭南竹

苏轼

岭南①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②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③也耶!

【注释】①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与当时的中原阻隔闭塞,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②爨:烧火做饭。③一日不可无此君:东晋王子猷喜爱植竹子,吟啸之际,便忘情而呼:“何可一日无此君。”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   )(  )(4分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食者竹笋,庇者竹瓦。

2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
3.苏轼看到“月色入户”,就“欣然起行”,试体会作者的心境。3分
4.苏轼素爱竹,一向为人熟知,甲乙两文苏轼都是提到了“竹子”,试分析作者借“竹”所表达的用意。4分

 

查看答案

阅读《饮酒》完成后面小题6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1)尔:2)悠然: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的是怎样是一幅画面?(2分)
3.陶渊明想要“辨”的“真意”到底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正反双方的辩词,归纳出正反双方的观点。2分

正方一辩:在网上交往真的没意义了吗?那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上网呢?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中学生上网是弊大于利的话,那么国家怎么会把上网这个课程安排到计算机课程中来呢?

反方二辩:我想首先指出,目前国家并没有把上网课程安排到计算机课程中,还有如果真像对方辩友所说的话,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制定法律禁止中学生进入地下网吧呢?再请教

对方辩友,在中学生上网利和弊兼有的情况下,你是如何判断利大于弊呢?

正方观点:

反方观点: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5分

(1)以下是《朝花夕拾》里的三个人物,请分别指出他们是谁?   

①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带着大眼镜。

②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    

③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2)《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名号是怎样来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