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喜旺的年 谷凡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

喜旺的年

谷凡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这是一场大雪,许多的地方又会不通车。

   ②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③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奋得睡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他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

   ④喜旺今年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⑤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⑥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

   ⑦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⑧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慢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⑨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⑩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经有3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11)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12)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13)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14)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

1.喜旺在见到父母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到了腊月二十八

3.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2分)

4.文中第⑨段划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3分)

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5.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融不进去拔不出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未见到父母前兴奋(高兴)、,急切担忧(答成“害怕、沮丧、忐忑不安”亦可)。见父母后由兴高采烈转为委曲。 2.加点部分点明喜旺是在数着天数过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喜旺在漫长等待中那种朝思暮想急切盼望的煎熬,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删去后则无法表达出这样的效果。 3.以雪景衬托人物心情,引起了喜旺对父母不能回家的担忧,烘托了喜旺盼望父母回家的急切心情。 4.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父母盼望回家见到亲人见到儿子的急切心情;喜旺父母望孩子时陌生的神态,表现了喜旺的失落感心酸感,与之前的兴高采烈形成强烈反差,揭示了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无奈与心酸。(答出三点可得满分 5.这句话写出了像喜旺这样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的当下存在的普遍现象;就像文中的喜旺,独自留守中盼望父母回家,可回家的父母居然不认识自己,和自己形如陌路;这就是中国当下留守儿童问题的两难境地,谁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两难问题。(第二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的把握,方法: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把握有关心情变化的词语,然后概括总结。 考点:分析文章的抒情线索。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方法: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数着日子等父母,去掉后其表达效果很弱。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景物描写作用的掌握。方法:要求学生识记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方法: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从对比的角度分析,孩子兴高采烈,而对孩子有陌生的感觉,揭示了留守儿童的境遇。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方法:结合或联系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呼吁家庭,社会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注释:zhōu:救济,接济;粜:tiào卖出粮食。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必以处士为  法(              (2)处士父疾废于家   以(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②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3.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刻画了“连处士”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默写。 8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右手秉遗穗,                 (白居易《观刈麦》)

(4)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5)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槲叶落山路,                   。(温庭筠《商山早行》)

7)更深月色半人家,                        。(刘方平《月夜》

8)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查看答案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3分)

(1)上联: 潜心复习战中考;

     下联:                              

(2)有一年冬天,李调元从新疆冒雪回京。途中,在一家酒店歇脚时,发现店中墙上,悬挂一副对联,只见上联写着: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再看下联,却空无一字。李调元迷惑不解。店主告诉他,几个月前,有一书生早起,来店饮酒,见店外桥上,有一黄狗行走,随口吟出了上联。但他费尽心机,再也吟不出下联来,故书写后,挂在这里,期待后人,有朝一日对出下联。李调元思虑再三,难成佳对,不免心焦。这时,突然有几只乌鸦,落在门前雪地上,跳跃觅食,他心中顿时开朗,赶紧要来笔墨,在空白下联处一挥而就。只见他写的是:                                   

于是,下联与上联,配合得天衣无缝。博得酒店众人齐声喝彩。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智取生辰纲》----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B陈涉世家》----司马迁----东汉

C谈读书》----培根----英国

D.《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法国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

木了呢?

B某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滥用食品添加剂以获取高额利润,严重危害了百姓健

康。

C与书为友能够让你获益匪浅,将不同的书视为自己的朋友,就能增长阅历,丰富思想,增添情趣。

D.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

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