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谈“忍”(9分)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

谈“忍”(9分)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全、苟且以偷生。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含不露的智慧。“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由此看来,“忍”不仅是一种智略,更是一种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难怪有位名人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锻炼本领,增益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1.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它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对文章②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2分)

                                                                     

1.从社会现象引出论题。(2分) 2.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作者,也没有必要特意拜访作者。(2分) 3.“忍”总与寂寞相伴,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 举例论证。通过叙述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不为名利所动,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的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分论点,“’忍’总与寂寞相伴,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增强了说服力(3分) 4. 示例一: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是为了等待时机,寻找机会,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示例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休养生息,是为了等待时机,以报仇雪耻。(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章首段的作用有:1、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本文列举了有关“忍”的社会现象,从而引出了本文的论题。属于第一种。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这类题要结合上下文,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本题的观点就是开头两句,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举例论证的答题方法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根据此格式,结合具体语境答出即可。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解此题首先要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根据句子意思补写实例,实例要能证明这句话是对的。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蔷薇几度花(13分)

喜欢那丛蔷薇。

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 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 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那是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                                                       

2.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4分)

    记忆:                                                           

    稀奇:                                                         

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分)

    (1)赏析句子。(2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妆,淡淡笑。

                                                            

    (2)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2分)

    哦,那是了别处的人了。

                                                             

4.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3分)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段中写到“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结合文看,挑糖担老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B.第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一个“旧”,暗示了老人做灶糖时间之久,也唤起了“我”对逝去生活的回忆。

C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老人对此感到悲哀。

D文中多处通过老人的“笑”来表现老人的心情,比如第段中“老人呵呵笑起来”,第段中“他看—眼,笑”都写出了老人的开心。

查看答案

阅读王维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对上面两首诗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问边:到边疆去问候。    

B.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的旅人。

    C.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   

    D.胜事:美好的事情。

    (2)、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王维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狂豪放,和他晚年清丽飘逸的山水田园诗迥然不同。《使至塞上》是他边塞诗中的力作。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C.“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既具体描绘诗人悠闲放任之乐趣,更突出了“偶然”二字。诗句中的“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D、《终南别业》一诗在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3)、《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诗的意思是:(2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2分)

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该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我们熟知文中主人公“忠、义、勇、谋、傲”的故事还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水淹七军、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6分)

第四届中国诗歌节落户四川。作为四川学子,你也积极地参加了此次活动。

【报道诗歌节】

(1)请为下面的新闻稿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5月16日,由文化部指派、中国文化界著名人物组成的第四届中国诗歌节开幕式策划组,与第四届中国诗歌节执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就开幕式整体方案进行商讨。

    据悉,第四届中国诗歌节开幕式将于7月15日在绵州大剧院举行,主题为“重访诗仙故里,腾飞诗国大梦”。按照目前暂定的方案内容:开幕式演出前,将特邀绵阳本地大学生扮演部分著名诗人,在主会场、分会场、市区主要景点,进行大型现场行为秀《风流人物》表演,营造出古今诗人重访“诗歌故乡”的人文景观,为诗歌节开幕宣传造势;开幕式现场将通过优秀作品汇演、观众实时互动等活动,积极调动市民的参与热情,营造出“全民诗歌”的诗歌节氛围。

                                                   

【参与诗歌节】

(2)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由你主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朗诵在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在后。请你写一段串词,把这两首诗串联起来,不超过80字。(2分)

                                                          

                                                    

【诗歌天天读】

(3)为使诗歌成为绵阳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倡导“读睡”活动,即“读一首诗再睡觉”。下面是某同学为“读睡”活动推荐的一首诗,请你用斜线(∕)为诗歌正文标出咏读节奏。(2分)              

寻李白(节选)

余光中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     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   就半个盛唐

 

查看答案

按原文填空(每小题1分共6)

(1)每一个青年都应遵循曾子的教导“                         。”(《论语》十则)做有远大抱负和坚定意志的有为青年。

(2)古人善动物写景抒情。李白借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了对龙标离别的不舍,王安石借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了飞来峰的高耸,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借                          两句,用的鸣叫创造了奇特而优美的境界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境相反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中,“月”常被诗人用作寄托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情感的载体。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浣溪沙》中被称之为天然奇偶的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初中三年,一晃而过,想必你也有岁月匆匆之感,请你写出古诗文中感慨时光飞逝的语句(上下连贯的两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