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学派...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史书,《水浒传》《西游记》都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B.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都侧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处处洋溢着对大好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

  C.鲁迅说过,对比是认识事物的好法子。小说《孔乙己》《故乡》和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让我们领略了对比艺术的高妙。

  D.《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这一形象,集干练、智慧、仁爱于一身;斯威夫特通过格列佛的奇遇,描述了英国统治阶层的斑斑劣迹;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辛辣的笔调刻画了奥楚蔑洛夫的奴才嘴脸。

 

(3分)B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各句中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B错,杜甫的《春望》侧重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考点定位】【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句子主干的提取正确一项是(2分)   

  A.我市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成功举办了以“运河名城,精致扬州”为主题的城市推介会。

    ——驻澳门特派员公署举办城市推介会。

  B.贺知章的《咏柳》描绘了杨柳柔长的枝条和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下摇曳的迷人姿态。

    ——贺知章描绘枝条和新叶。

  C.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的扬州是一座古城风貌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是名城。

  D.能够品尝到清香醇厚的龙井茶,对外国游客来说,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龙井茶真是难得。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李白笔下的蜀道雄奇险峻,峰回路转,悬崖峭壁随处可见,令人胆战心惊。

  B.个别同学对他这次考试取得的进步表示怀疑,他却忍辱负重,依然刻苦学习。

  C.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这里的行云流水让众多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D.“扬州市汉字听写大赛”前夕,老师喋喋不休地嘱咐我们一定要胆大细心。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是(2分)(   

  A.踌(chú)    挑(pàn)      自(xǔ)       茅顿开(sài)

  B.唐(tuí)    妒(jì)       呜(yàn)      炙人口(kuài)

  C.吸(yǔn)    意(qiè)      地(ké)       明眸善(lài)

  D.静(tián)   免(huò)      怒(yùn)      争斗艳(yán)

 

查看答案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情分,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耳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18分)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选自2014年2月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文章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3分)
2.文章叙述了那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4分)
3.第6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4.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分)
5.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