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生活中的趣味,有些是从苦中得来的。比如,苦涩的“柳叶儿”为作者宋学孟的童年抹上了...

生活中的趣味,有些是从苦中得来的。比如,苦涩的“柳叶儿为作者宋学孟的童年抹上了一丝亮色,艰苦的历险将汤姆·索亚带进了神秘新世界,风雪苦读让宋濂体验到求知的兴味……

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感悟,以苦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例文 苦趣 种子在痛苦中萌发,婴儿从痛苦中降生,蝴蝶在痛苦中振翅。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砺,生命的火花才会绚丽闪亮,精神的高度才会升华出价值。珍惜痛苦发现苦中的快乐,将它视为明天我们奋斗成功的财富! 痛苦是一种经历,快乐是一种趣味。 曾经,我与家人一起去登山,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那天,艳阳高照,山上没有任何避荫的地方,我们只好一步一步艰难地爬着。在山脚时,我还自信满满,以为自己能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到达山顶,然后放眼远眺,尽览美景。开始时脚步轻盈,两三级阶梯一跃而上,连蹦带跳,根本不曾想停下信息过,因为我急于登上山顶,品味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到山腰时,感觉有些累了,人也气喘吁吁起来,但我并没停下的想法,仍是一步一步地坚持向上攀登。不就是一座山吗?爬上去,征服它就是了!我仍是带一身豪气,集一腔斗志,聚一腹倔强,向着高高的山顶进发。 然而好景不长,不一会儿,我就累得大汗淋漓,甚至有些上气不接下气了。这时,我抬头望望天空,此时烈日炎炎,炙热地烘烤着大地,它仿佛在幸灾乐祸地嘲笑、挑衅我。我又望望前方的阶梯,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好像是通往天国一般,永远也没有尽头,那该是一段多么痛苦的跋涉啊。我垂头丧气地蹲在路边,心中的斗志快要被摧垮。可是身边其他的游客仍不顾疲劳,仍坚定的攀登着,并且用异样的眼光打量着我。唉!若我在此放弃,岂不是显得意志太薄弱了么?于是,我又重新燃起斗志,一步一个脚印地爬了起来。 的确是一段痛苦的跋涉,冒着烈日筋疲力尽地抬起好似灌了铅的腿,尤其是走到陡峭的山路时,腿和心一起颤抖起来,只能咬着牙硬着头皮坚持,坚持,再坚持。终于,到达了山巅。 站在山巅之上,阳光不再毒辣,心中不再惶恐,反而充满胜利的喜悦。回味之前的痛苦历程,心中感慨万千。生活中总有痛苦,就像由无数个错误装点成的瑕玉,虽不完美但很真实。痛苦是我们走向成功的起点,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就是最好的注脚吗? 痛苦是一种经历,快乐是一种趣味。珍惜痛苦,将它看成奋斗的动力,在痛苦中磨砺出坚强的意志,感受奋斗的快乐,让人生因此而精彩,让你的精神世界因此而充实! 试题分析:注意,引导语中的第一句对“苦趣”的解释非常到位——“生活中的趣味,有些是从苦中得来的”。那么,写作就要抓住“苦”“趣”两字来写,“苦”是事,也是感受;“趣”是事例的特性,也是内心收获。比如写读书学习之“苦”,写其中获得知识的“趣味”,比如写体育锻炼之“苦”,写其中懂了锻炼之法的“趣味”。艰难的做一些事情,不经意间获得生活的技巧或人生的经验,“趣”从“苦”中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文章就有了亮色。本文关键是要选好材料,要叙述出事例中的“苦”,要抒发出对“趣”的感受。 【解析】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题。(17分)

木刻猴子

林文义

  小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猴子有三只,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

  有一次,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看。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个猴子。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

  祖父把我抱起来,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祖给阿公的。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说……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有耳无嘴’啦。”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印在了心里。

  隔了一年,祖父死了。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上,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么。

  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大堆气话。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着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

  时间流水般逝去。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他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独善其身嘛……”父亲叹了口气。他们那个黯然的年代,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

  我说:“像这三只木刻猴子,不听、不看、不说,这样一个人,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独善其身,这是多消极的借口!”

  父亲苦笑,淡淡地说:“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又是几年过去了,在不断的历练中,我慢慢理解了父亲。我竭力要保持一点点纯真的自我,但我发现,虽不甘愿,自己却也逐渐向世俗妥协,时时处在自我的撕裂中。

  父亲离开以后,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这个从曾祖父传给祖父,由祖父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我是不是要再交给我的后代,是不是还要告诉他们“有耳无嘴”?我觉得我不能这样,我要他们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们自己,不被扭曲,也不去扭曲别人。

  点起一把火,我把这个木刻猴子烧成灰烬。

            (选自2015年第6期《读者》,有改动)
1.阅读全文,完成下表。(5分)

人物

对待“木刻猴子”的

行为

情感

观念

“祖父”

 

 

顺从传统

“父亲”

摆上神案

纠结

 

“我”

 

不满

 

2.第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你从中读出了父亲怎样的矛盾心理?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3.细读第段,分析加点的“撕裂”一词的内涵和表达效果。(3分)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有耳无嘴”这一说法的认识。(80—100字,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17分)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1.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4分)
2.指出第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3.推敲词句,回答问题。(5分)

  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3分)

  细读第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2分)
4.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4分)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百度百科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15分)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之校书,预刊落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则不来矣。”使者,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所著书,颇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刊落:削除,删去。衔:怨恨。渎:轻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监司大骇,之校书           两使促之                

  使者,欲收悦               )  使者下阶谢,乃          
2.下列句中“以的用法例句相同一项(2分)  

    例句预刊落试悦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  《曹刿论战》 

B.策之不其道                  《马说》

C.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D.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悦不迎,岂有恙乎?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题。(6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之情。(2分)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查看答案

默写。(每空1分,共9分)

今夜月明人尽望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千里马常有                        韩愈《马说》

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为纪念抗日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看到这则新闻,想到那些为正义捐躯的英烈,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                      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