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这些人迹罕致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没有多...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这些人迹罕致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没有多少人类存在的痕迹。

B.云好像绣上去般精致清盈,碧绿草场绵延到与天相接的地方。

C.这位少年在看到榜文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兴高采烈,眼中流露出的竟是不甘与惊呀。

D.在太阳露出半个脸的时候,她小心翼翼地敲响了他们的门

 

D 【解析】 试题分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句子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A句中“致”为“至”,B句中“清”为“轻”,C句中“呀”为“讶”,答案为D。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骄( shē  )    (  )    ( shāo )     达旦( xiāo )   

B.沉( yín  )    ( zhuó)    ( fán  )     根深固(    ) 

C.桥( jiàn )    身( xiū )    射(   )     上欺下( mèi  )

D.怡( yuè  )    息( zhì )    虚( xuán )     顶礼拜(    )

 

查看答案

生活中的趣味,有些是从苦中得来的。比如,苦涩的“柳叶儿为作者宋学孟的童年抹上了一丝亮色,艰苦的历险将汤姆·索亚带进了神秘新世界,风雪苦读让宋濂体验到求知的兴味……

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感悟,以苦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17分)

木刻猴子

林文义

  小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猴子有三只,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

  有一次,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看。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个猴子。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

  祖父把我抱起来,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祖给阿公的。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说……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有耳无嘴’啦。”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印在了心里。

  隔了一年,祖父死了。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上,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么。

  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大堆气话。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着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

  时间流水般逝去。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他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独善其身嘛……”父亲叹了口气。他们那个黯然的年代,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

  我说:“像这三只木刻猴子,不听、不看、不说,这样一个人,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独善其身,这是多消极的借口!”

  父亲苦笑,淡淡地说:“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又是几年过去了,在不断的历练中,我慢慢理解了父亲。我竭力要保持一点点纯真的自我,但我发现,虽不甘愿,自己却也逐渐向世俗妥协,时时处在自我的撕裂中。

  父亲离开以后,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这个从曾祖父传给祖父,由祖父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我是不是要再交给我的后代,是不是还要告诉他们“有耳无嘴”?我觉得我不能这样,我要他们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们自己,不被扭曲,也不去扭曲别人。

  点起一把火,我把这个木刻猴子烧成灰烬。

            (选自2015年第6期《读者》,有改动)
1.阅读全文,完成下表。(5分)

人物

对待“木刻猴子”的

行为

情感

观念

“祖父”

 

 

顺从传统

“父亲”

摆上神案

纠结

 

“我”

 

不满

 

2.第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你从中读出了父亲怎样的矛盾心理?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3.细读第段,分析加点的“撕裂”一词的内涵和表达效果。(3分)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有耳无嘴”这一说法的认识。(80—100字,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17分)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1.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4分)
2.指出第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3.推敲词句,回答问题。(5分)

  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3分)

  细读第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2分)
4.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4分)

“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百度百科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15分)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之校书,预刊落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则不来矣。”使者,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所著书,颇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刊落:削除,删去。衔:怨恨。渎:轻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监司大骇,之校书           两使促之                

  使者,欲收悦               )  使者下阶谢,乃          
2.下列句中“以的用法例句相同一项(2分)  

    例句预刊落试悦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  《曹刿论战》 

B.策之不其道                  《马说》

C.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D.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悦不迎,岂有恙乎?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