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

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完成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感人至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2.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两句诗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自己深感孤苦无依而顿生哀怨。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时,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以此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

B颔联从横的方面渲染。作者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

C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

D前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激昂转为悲愤,由高亢转为压抑。
4.与本诗最后两句感情基调不相近的一项是

A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C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C 2.D 3.D 4.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辨析能力。仔细阅读诗句,逐项分析。C项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遇的危苦。。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D项“这两句诗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自己深感孤苦无依而顿生哀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没有“哀怨”之情,有时是深挚的沉痛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分析的辨析能力。仔细阅读四个选项,D项前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激昂转为悲愤,由转为压抑改为高昂,直抒胸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基调的把握能力。仔细阅读四个选项,BCD三项三个句子的情感基调都是激昂高亢的,A项“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情感基调是低沉悲伤的。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陈涉世家》中节选的文字,完成题。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起义前陈胜分析当时形势所说的“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成功的根本原因。

B“失期,法皆斩。”反映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

C陈胜在起义前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提出了“死国可乎”的策略口号。

D起以前陈胜利用“丹书帛曰‘陈胜王’”等手段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2.文中既能反映陈胜的反抗精神,又表现他具有鼓动宣传才能的一句话是

A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B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C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对陈胜、吴广号召大家起义的言辞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利害关系,借以激怒大家,利用大家。

B.指出大家的处境,指明斗争方向,并激励士卒立下雄心壮志。

C.指出大家的处境,以“戍死”威胁大家,指明斗争方向。

D.分析处境,晓以利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
4.下列句子中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思想境界不相似的一项是

A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辛弃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C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D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查看答案

阅读《人生》中节选的文字,完成题。

①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肯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瞭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③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④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⑤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而且,还有一些人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入地下,走到那些埋藏矿物的地方。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⑥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1.对第①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有一座高塔”意思是说本文的内容写的就是作者在攀登高塔时的各种感想。

B每个人都会到达高塔顶端,但最终都会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

C段主要说人类攀登高塔的总的规律,提示人类生命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

D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摔落,攀登和摔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2.对第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谈人类攀登时的心理感受,即攀登时观景的感受。

B本段主要写了年老者攀登时心理感受

C本段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赞美了人类在年老时的进取心。

D本段把人生比作攀高塔,写出了攀登之路的景色。
3.对文中加点的句子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意味着年龄越来越大。

B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因为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

相识

C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意思是:这样的人在青少年时代没有树立远大的人生目

,碌碌无为,随年事的增高,学识水平等依然停留在一个中低水平

D“最初的攀登”指的是年轻时的生活历程
4.下列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⑤段描写一些人在地下坑道劳作的情景,他们要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

B文中画横线的“矿物”指的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C“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说明了他们的工作具有“安静”的特点

D“地洞”情景纯属虚拟,是为说理而设置的,写得直抒胸臆简单明了

 

查看答案

阅读《最后一课》中节选的文字,完成题。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对文中小弗朗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韩麦尔先生从此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小镇。

B韩麦尔先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他异常悲痛。

C法国战败,他们都成了亡国奴,韩麦尔先生也不例外。

D韩麦尔先生面对普鲁士的入侵一味伤心却不反抗,小弗朗士觉得他可笑、可怜。
2.对文中郝叟老头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渲染一种庄重的气氛,充分表现最后一课不同寻常的意义及在人们心中引起的震动。

B表现法国人民此时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爱国激情,郝叟老头儿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C郝叟老头激动地表现、古怪的声音从反面衬托了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

D郝叟老头出现在最后一课的课堂上使本文的爱国情感显得更加厚重、感人。
3.对“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D形容情况发生的急促,出人意料。
4.对选文最后一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

B以韩麦尔先生的手势作结,意境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C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学生的不舍,对法语的依依不舍,对祖国的热爱。

D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5.对文中人物的作用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小弗郎士是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展现的。

B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说是通过他的言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的。

C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只是一个陪衬,起贯穿情节的线索作用。

D他们都是主要人物,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他俩的言行、心理描写展现出来的。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三部曲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

C《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D古代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垂髫”指童年,“加冠”表示男子年已十八,“花甲”指人六十岁,“耄耋”指人七八十岁。

 

查看答案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十则》)

C惜秦皇汉武,稍逊风骚;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毛泽东《沁园春·雪》)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筋骨,劳其心志。(《<孟子>两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