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40分) 青春岁月里,我们走过学校的教室,操场,图书馆……走过远方的高山,...

作文(40分)

青春岁月里,我们走过学校的教室,操场,图书馆……走过远方的高山,原野,村庄……也走过青春的懵懂,快乐,梦想……这些真实的经历使你有许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具体充实,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题目:走过      

 

例文 走过生命四季 与呢喃的春天相逢,我们走过诗一般美妙的花径。那带着淡淡花香的风轻诉着生命最初的懵懂。坐在垂柳与绿草之间,翻看自然的智慧,让细雨滋润树种般的心灵生出茸茸的绿意吧。 若是到了躁动而热烈的夏季,就让生命像烈火一样燃烧。在人生的跑道上执著地奔向属于自己的终点,不怕流汗、流泪,甚至流血,无畏无悔地走过这个金子般珍贵的季节,让心中的树苗吐出骄人的枝叶吧。 走向秋季了么?那就徜徉在如水的月光中,看那月影,望那树梢,听那蟋蟀的低吟,体验生命的柔美和庄重,也是一大乐事啊。或者去果园、田野,收获两季的汗水。此时定是果香满园,稻香遍野了。让心中的果树也硕果累累吧。 如果来到冬天,就让一颗浮躁的心也趋向神圣的。在雪地里踽踽独行,留下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足印,里面贮满思索、困惑、感情、升华。在这雪花纷飞的季节,萌动着对春天的向往。让心中的树抖落困顿和尘埃,做个甜美而圣洁的梦吧。 生命如同一捧细沙。也许有的被吹落到漠漠荒原,它就倾听驼铃的叮当,落日的叹息;也许有的被钢筋水泥包裹,它就在无数个日夜默默承受大厦的重压;也许有的被大海吞没,静寂地隐匿在海底;也许有的被嵌入蚌体,它就在孤独与忍耐中变成一颗硕大的珍珠……无论怎样的境遇,都是生命的体验。只要学会用心去珍藏,生命就不会单一无奇。 生命里的一切,都要从容地走过。太随意就辜负了造物主的苦心,太谨慎就不能够享受生命的乐趣。没有经历过浓密的繁花,悠远的鸟鸣,甜蜜的耳语,坦荡的顺途,生命的确不够完美;但是没有经历过严寒的侵袭,风雨的洗礼,雷电的震撼,霜雪的打击,生命不仅不够完整,而且有致命的缺憾。珍惜生命里的所有,静静地走过,就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走向成熟,走向完美。( 书村网 www.mcqyy.com ) 遇上狂风暴雨,我们忍耐地走过;遇上和风细雨,我们轻轻地走过;看到花蕾初绽,我们微笑地走过;看到落红满地,我们怜惜地走过…… 从从容容地走过,我们就会创造出摇曳多姿的人生。 【解析】 试题分析:“走过”,自然会想到“路”,而不用思考,这“路”当然是喻体,指的是一段日子,一段生活。对这“走过”要多想一想,与“度过”有何区别。“走过”,是一种行为,小而言之,就是“经过”一些事情,懂得一些道理,有一些收获;大而化之,“走过”包含着“努力”“奋斗”等多种含义,写一个努力奋斗的过程,事件可以是平常的,但精神是不平常的。失败过吗?困扰过吗?遇到过重大灾祸吗?是怎么对待的?怎么生活的?即是怎么“走过”的。“走过”之“路”,也许是平坦的,花花草草相伴相随,也许是弯弯曲曲的坎坎坷坷的,风雨随时袭来,但不管怎样,必须去一步一步地去走,才能“走过”。所以,选择一些有内容的材料,来表现“路”的难行,写出自己的行为,才能诠释“走过”的意义。文题的填空可以直接如实填空,如“走过童年”,也可以形象的比拟,如“走过那片风雨”。可能用鲁迅的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做文章引子。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黑发底下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同一个人。

    ②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小的杯子,盛满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惫就被这杯酒解除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蓼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狭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我们一家围炉取暖。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有时候父亲斜靠在病床上,双眼微闭,我觉得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坐在那里,用手轻轻地拍拍头发,发出“嘭嘭”的声音,这声音把一切嘈杂和烦恼都给隔离了开来。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杂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速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   

(文/简默 有删改)
1.说说文章标题“黑发底下”的含义。(2分)
2.第③段中“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2分)
3.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4.请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2分)
5.与第⑦段“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中“秘密”相照应的句子是                     。(2分)
6.第⑨段“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中“丢”字用得很传神,请简要品析。(2分)
7.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2分)

 

查看答案

善于倾听

    ①人际交往中,我们最怕也最无奈的就是被人误解,而我们常常也会误解别人。要不怕误解,就要学会交流,要学会交流首先就要学会倾听。

    ②有一位母亲非常生儿子的气,向同事诉苦说:“我实在是不了解他,因为他太不听我的话了!”这句话听上去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问题。

    ③这位母亲说“我实在不了解他”,那“不了解”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他太不听我的话了”。我们想要了解孩子,就要去听孩子说话。认真去听,就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希望什么,埋怨什么。这位母亲却反过来去做,要了解孩子,却不去听他的,而是要他听她的,她当然不会了解孩子。

    ④所以说,我们要了解别人,善于倾听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⑤有人说,上帝创造人的时候,为什么只有一张嘴却有两个耳朵,那是为了让我们少说多听。

    ⑥善于倾听对我们做什么工作都有帮助。

    ⑦曾有研究人员对同一批受过训练的保险推销员进行研究。因为这批推销员接受了同样的培训,业绩却差异很大。研究人员取其中业绩最好的10%和最差的10%对比,研究他们每次推销时自己开口讲多长时间。研究结果很有意思:业绩最差的那一部分,每次推销说的话累计为30分钟;而业绩最好的10%,每次累计只说12分钟。

    ⑧很显然,说得少,自然听得多。听得多,对顾客的各种情况、疑惑、内心想法自然了解得多,就会采取相应措施,结果业绩自然优秀。

    ⑨善于倾听,还能使你有好人缘。

    ⑩为什么?因为一般人喜欢讲,不善于听。因此,他喜欢讲,你善于听,那当然是一种绝配。

    美国最有影响的人生导师卡耐基,有一次到一个著名植物学家家里做客,整个晚上植物学家都津津有味地给卡耐基讲各种千奇百怪的植物。而卡耐基呢?听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像个特别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中间只是偶尔忍不住问一两句。没想到,半夜离开时,植物学家紧握着卡耐基的手,兴奋地对卡耐基:“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谈话专家。”

    卡耐基一个晚上根本就没有说什么话,只是听,却居然获得了“最好的谈话专家”的美誉!

    (文/周士渊 有删改)
1.本文第①段是如何引题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2.请以第③段为例,简析本文的语言特点。(2分)
3.第段中两个“津津有味”相同吗? 谈谈你的理解。(2分)
4.说说本文第段所用论据的特点。(2分)
5.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____。(2分)

 

查看答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中“醉”和“乐”的关系应该怎样理解? (2分)

 

查看答案

说说《小石潭记》“漳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空游”的表达效果。(2分)

 

查看答案

从内容和写法上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句诗。(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