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20分) 一件毛衣的温度 ①19岁那年,我第一次去北京...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20分)

一件毛衣的温度

①19岁那年,我第一次去北京,为了挽救濒临死亡的爱情。事情终究还是发展到了那一步。任我在他校门口一直等着,他始终没有出现。深秋的夜静得出奇,寂寞的路灯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我流着泪,无奈地准备打道回府。

②等我到火车站,去南京的火车已走了。幸运的是,去上海的还有一班,半夜的时候,我坐上了去上海的列车。车厢里人很少,也很冷。心急来寻男友的我,竟忘记带件外套,只穿了件薄薄的长袖。一会儿的工夫,身上的鸡皮疙瘩像好斗的士兵一样整整齐齐地站出来。我把长袖拉得紧紧的,希望能将自己尽可能多地装进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鼻子开始发痒了,喷嚏一个接着一个地喷涌而出,还带着黏黏的液体。

③我四下寻看着,抱着一丝希望看看能否找到什么东西来御寒。当头转到左前方的时候,我发现45角处一个二十三四岁的男生在看着我。当我俩眼神交汇的时候,他赶忙将头低下,我没再理会,继续寻找着。再看到他的时候,发现他还在看着我,眉目微蹙着,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觉得奇怪,便仔细打量起他来。这是个长相不错的男孩儿,挺拔的身材,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因为瘦,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外套显得空荡荡的。

④可能感觉到我一直看着他,他微微抬起头盯着我,嘴微微蠕动了一下,又没了声响。随即,又低下头去。顺着他的眼睛看下去,我发现他一直盯着手中的袋子看,从我的位置处,可以辨别出袋子里装的是衣服。是衣服又怎么样呢?难道我要向别人借衣服吗?可是,寒冷一阵阵袭来,我越来越觉得冷,身上的温度越发的低了。心里的两个念头在不停地打架,“借”还是“不借”,抗争越来越激烈。最后,还是“不借”败了!

⑤打定主意后,我借着去厕所的名义,回来的途中,经过他的位置前,小心地问他一句:“袋子里的衣服可以借我穿下吗?等下车我就还你。”他猛然抬起头,瞪大了眼睛,又有些欣喜地看着我,拿出袋子里的毛衣。他红着脸说:“毛衣上有个小洞,你不介意的话,就穿上吧!”道了声谢谢,我拿着毛衣疾步回到位置上,立刻就将它套在身上。有了大大的毛衣,身子顿时暖了起来,一个个鸡皮疙瘩也像败军一样急急撤退了。

等身子暖和起来,我才注意到毛衣的袖口处的确有个小洞,不大,但在一整片灰色中还是显得很扎眼,像个自卑的小孩子一声不响地躲在角落里。我看着那个手指般粗细的洞,幡然醒悟过来为什么他一直看着我又欲言又止的样子了。他一定早就觉察出我的处境,想借衣服给我,却又碍于衣服的不完美不好意思将衣服递上。瞬间,一股热热的东西在我心里来回翻滚起来……

⑦到南京的时候,他将毛衣留给了我,我没有拒绝,因为有毛的相伴,我不再感觉到寒意。

⑧至今,我还留着那件毛表。虽然它旧了,还有一个小洞。

⑨人生就是如此奇妙。一个陌生人与你相遇,只占你生命中短短的一寸光阴,有时却又显得如此珍贵。不知道,远方的他是否还记得自己的一件带着破洞的毛衣,给当时失恋的女孩儿带来多大的宽慰与温暖。

    (选自《读者丛书》,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一会儿的工夫,身上的鸡皮疙瘩像好斗的士兵一样整整齐齐地站出来。
3.选文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选文第段中那件毛衣虽然旧了,还有一个小洞,可为什么至今“我”还要留着它?(4分)
5.结合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男孩儿是个怎样的人。(4分)
6.选出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第①段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冷清、寂静的气氛,烘托了“我”接受了失恋这个事实后平静的心情。

B.选文第③段和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相互照应。

C.选文第④段中“他微微抬起头盯着我”中加点的“盯”字传神地写出男孩儿特别想把衣服借给“我”的心理。

D.结尾段写出了“我”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我”对男孩儿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1.当“我”因失恋在回家的火车上又冷又无助时(1分),一个男孩儿借给“我”一件袖口上带着破洞的毛衣(1分),让“我”感到了温暖和宽慰,并终生难忘(1分)。(共计3分) 2.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穿得少而感到特别寒冷(1分)。(共计2分) 3.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2分),生动地写出了“我”向男孩儿借毛衣时他意外(或“惊讶”)而又高兴(或“欣喜”)的心理(1分),表现了男孩儿善良的品质(1分)。(共计4分) 4.因为那件毛衣在“我”身心最寒冷的时候给了“我”温暖和宽慰,让“我”终生难忘,值得纪念;毛衣承载着男孩儿的一片爱心,非常珍贵,值得珍藏。(每一点2分,共计4分) 5.从男孩儿把毛衣借给“我”并在下车时把毛衣给了“我”的举动(1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热心、乐于助人的人(1分);从“我”向他借毛衣时他脸红的神态(1分),能看出他是一个羞涩(或“腼腆”)的男孩儿(1分)。(共计4分) 6.A(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人物,地点,时间及事件的完整性。人物:我和男孩儿。地点:车上。时间:晚上。事件:男孩借给我毛衣穿。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考试中考的较多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常见的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1.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姿态等):作用:交代了人物身份、地位、处境、思想性格等情况。2.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3.动作(行动)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什么心理,并反映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什么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作用)4.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什么思想,揭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或什么品质。5.神态描写:指对人的脸部表情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使读者对人物加深印象并产生进一步的了解。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围绕毛衣特殊的作用和毛衣两个主人情感分析。第一个主人,具有爱心。第二个主人具有感恩之心。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如从男孩儿把毛衣借给“我”并在下车时把毛衣给了“我”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热心、乐于助人的人;从“我”向他借毛衣时他脸红的神态,能看出他是一个羞涩(或“腼腆”)的男孩儿。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第①段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冷清、寂静的气氛,烘托了“我”接受了失恋这个事实后不平静的心情。心情特别沮丧。故选A。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题。(1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牡畜的草。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

(1)辱于奴隶人之手     (2)尽其以求而试之耳 
2.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之不以其道   不屡,不烦御

B.之不能尽其材   其所以饮水

C.伯乐不常有   不舍昼夜追之

D.真不知马也  在当所能而已
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
4.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13分)

(1)关关雎鸠,       。(《诗经·关雎》)

(2)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4)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7)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8)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9)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新奇的比喻描写雪景的千古名句是             

(11)D《渔家傲·秋思》中揭示词人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语言的实际运用。(2分)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两会,这一理念再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被提升至“建设书香社会”的层面。为了贯彻这一文件精神,你所在的社区将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请你为这次读书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20字以内)

 

查看答案

结合语境补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3分)

    即使人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不幸,我们也要对它报以美丽的笑容。《史记》是司马迁对不公的命运报以的最坚强的笑容;《童年》是高尔基对冷酷的生活报以的最真诚的笑容;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对课外文学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2分)

  A.《西游记》中“大闹天官”这一情节最能表现孙悟空敢于反抗压迫的精神。

  B.《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先后买了三辆车,最终因为各种原因都失去了。

  C.《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笛福。作品讲述了鲁滨孙因海难流落荒岛,坚强地度过28年孤独时光的故事。

  D.《格列佛游记》具有鲜明的童话色彩,但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才是其灵魂所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