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1)题目:这句话,这颗心 要求:①除诗歌以外,...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1)题目:这句话,这颗心

要求: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②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③不得抄袭。④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丛林寺院里来了一位名叫心智的小沙弥,勤奋好学、聪明灵动,颇得通明禅师的器重。可是,心智刻苦禅修几年之后,居然不见长进,聪明依然,悟性无增。

心智对自己似乎也失去了信心,有一天,他独自找到通明禅师,央求师傅为他指引开示。年迈的通明禅师认为自己年老体弱、来日无多,也正想开示、点化一下自己的爱徒。于是,不顾自己腿脚失健,硬撑着领心智再次行脚觅道。

当师徒二人来到一座非常狭窄的桥上时,心智看师傅晃晃悠悠走路的样子,怕师傅走路不稳掉到河里去,就赶紧去搀扶通明禅师。通明禅师执意不让弟子搀扶,对心智说:“路要靠自己走,桥要靠自己过,气要靠自己喘,水要靠自己喝……你不要管我,我自己过去。”

通明言下,心智豁然开悟。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不得抄袭。⑤全文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例文 这句话,这颗心 冬雪纷纷扬扬地下着,我张开手掌,伸出棉衣的袖子,按住那洁白的雪花,但是雪花一触即化。我不由发出感叹:“又到一年寒冬了!” 在这个寒气十足的清晨,我与父亲一同走在城市的中心。由于大雪下了一夜未停,早晨天冷路滑,父亲放心不下,执意要送我去上学,我只好同意。天还没有亮,路灯依旧亮着,我与父亲快步的穿过马路,突然一阵寒风吹过,我不禁搓了搓手,哈了一口气。父亲走在前面,转过头来问我:“冷吗?”我有些勉强的告诉父亲:“不冷。”但父亲还是摘下棉帽,戴在我的头上。 路以近半,可雪却依然下着,如鹅毛般纷纷扬扬,随着寒风在空中起舞。这寒风更显凛冽,父亲的双耳冻得通红,他回过头来问我:“冷不冷?”我猛然看见了父亲通红的脸,和他已有冰霜的睫毛。尽管我再次回答不冷,他依然将手套脱下,戴在我冰冷的双手上,微笑着说:“手冻坏了就抓不住笔了,戴上吧,这点冷算不了什么。”算不了什么?我有些怀疑,有些担心,但父亲仍说:“这点冷算不了什么!我很强壮的,可以御得了风寒!”我只好打消了顾虑。 棉帽和手套真的很温暖,我似乎都感觉不到寒冷了。但身前的父亲的耳朵愈发红肿,我心中猛然一震,忙问父亲:“爸爸,戴上棉帽吧!”可父亲只是勉强一笑,说:“没关系,这点冷算不了什么!”我见父亲不肯只好埋头前行,但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直袭我心尖最柔软的部分,我的眼角有些湿润。看着父亲的坚定,我忍住了泪水,但心里担心父亲能不能抵得住严寒。 当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从东边射来,雪也不知不觉地停了。我们终于走到学校门口,我把棉帽取下来,试图戴在父亲头上,却被父亲制止,笑着说:“这点冷算不了什么!”和我告别后,父亲又踏上了回家的路。 我站在校门口,望着父亲的坚定的背影消失在朦胧的拐角处,我的心再次涌起暖流,一滴泪划过脸颊,又瞬间凝结起来。父亲的话真的很温暖,使这寒冬不在寒冷,这如春风般的话语,温暖我的心房,没错,这点冷算不了什么! 路要靠自己走 故事中师傅说的话很有道理,路,还要靠自己走。 从天真烂漫不适世时的孩童到成家立业,人的一生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每个人自己心中最明白。真是“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人生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不尽艳阳高照,艰辛的付出并不与成功成正比,艰辛的付出也并不意味着就能得到,得与失往往就在犹豫的瞬间失之交臂,生活就是这样难以把握。但,有一点我们必须牢记:没有艰辛的付出,就一定没有你想要的收获。古今中外,在这方面已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生动事例。为了实现我们大大小小的追求,我们都只能面对现实,绝不可迎难而退,轻易放弃,请相信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心诚,铁树也会开花,要相信自己,相信时间的考验,艰辛不会白付,心血不会白费,只要锲而不舍,就能金石为开。 人生的完美总在不停的修饰完善之中,许多感悟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演变,究竟是酸是甜,是苦是辣,是成功还是遗憾,在甘蔗最后的结论中更能体现。我爱读书,学会了在人类精神的阶梯上索取。。在书中漫步,我有渐渐看到走过的自己和那些冲动的梦,一部部叙说历史沧桑、时代命运、人生坎坷的画面重新浮现眼前,那些充满神奇的远古神话,华丽深刻的辞赋,别具一格的唐诗宋词,引人入胜的小说,还有一首首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小诗,许多鲜活的人物、事件都猛然跳出脑海,让我忆起一段岁月,一段年华,一段人生之路抑或一段曾经的心里历程。 人生的路很长而又很暂短,岁月无情,理想不能等待守候,命运就在自己手中。金钱可以满足贪欲,却永远满足不了渴望真诚的灵魂;时间可以成就人生,却不可永远拥有。经历过风风雨雨,坎坎坎坷之后才恍然彻悟,无论是父母的扶持,亲人的帮助还是他人的关心与支持,那都是暂时,最终,路,还要靠自己走。选对自己要走的路,不失望妥协,迈开步就义无反顾,相信那样,想要的就一定在自己的前方。 【解析】 试题分析:“这句话,这颗心”看拟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从“言为心声”这个角度来理解就好理解了。“这句话”,一句什么话?谁说的?在什么事情中什么情况下说的,按这个思路去构思,具体写一件事一个人对自己的关怀,在叙述事例中要突出所写人物的“这句话”对自己的影响,让自己体会到对方的善意或爱心,由此感怀,表达自己感谢或报恩之情。也可以从社会的角度,写一则公益广告上的“一句话”,由此联想到生活中的事情,深切体会广告这句话向公众所表达的这颗“爱心”,据此发感,抒发情愫。第二题,要耐心看完材料,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当读到最后“师傅”所说的话“路要靠自己走,桥要靠自己过,气要靠自己喘,水要靠自己喝……你不要管我,我自己过去。”自然会眼睛一亮:“路要靠自己走”,这就是一个好的写作点。同样,可能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自己如靠自己度过难关战胜困难走出困惑,由此懂得了“路要靠自己走,别人的扶持只是一种协助,一种鼓励、鞭策”这样的道理,稍加议论,点明题旨。当然,此题也可以写议论性文章,简述材料中的故事,由此出来“路要靠自己走”议论的话题,摆事实,讲道理,证观点,谈感想。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坍塌的山门殿宇间,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云团似的墨绿,气象苍古如古老的诗歌。寺院西南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小说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按要求简要分析。(3分)

①交代              ,引起下文;

②渲染环境的        ,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

③衬托        ,暗示出莲池老人的独特个性。
2.看钟楼的老人先给自己“立坟头”,后又“平坟头”,小说写这两个情节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①立坟头:

②平坟头:
3.从全文看,看钟楼老人的“功夫”应该怎样理解?请从两个层面简要回答。(3分)
4.小说中看钟楼的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专注工作,尽职尽责    B.生活勤俭,知足常乐

C.不问世事,随遇而安    D.幽默达观,淡泊悠闲
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3分)

例句:那里有一座寺院,坍塌的山门殿宇间,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云团似的墨绿,气象苍古如古老的诗歌。

仿句: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     )

A.这篇小说以纯净自然之笔,叙述了一个老人看护寺院钟楼的事情。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因而故事的重点不在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是诗意的叙事。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叙述的同时穿插着议论、抒情,从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C.看钟楼老人在“立坟头”后又“平坟头”,是因为“立坟头”一事影响得他不能正常地工作,只有“平坟头”才能心无挂碍,让自己正常工作。

D.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我和看钟楼老人交谈时真诚的态度,表达出我对老人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E.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无挂碍”“有‘功夫’”,看钟楼的老人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上面两首词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帆:船,这里喻指星星。

B.殷勤:情意恳切的样子。

C.沙场:战场。

D.霹雳:本指雷声,这里比喻射箭时箭雨发出的响声。

破阵子》中“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渔家傲》中“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之情。(    

B.《渔家傲》末尾“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C.《破阵子》是一首寄赠之作,辛弃疾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    

D.《破阵子》末句“可怜白发生”,词意急转直下。“可怜”两字至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示出极大的惋惜和哀伤。(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填空。(5分)

①《与朱元思书》中,面对奇山异水,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一番感慨“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一种否定。

②《黄鹤楼》一诗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                   ”写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俗子胸襟谁识我?                   。(秋瑾《满江红》)

⑤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查看答案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周公诫子》,完成题。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行宽裕        宽裕:宽大,宽容。

B.守之以恭者,  荣:荣华显贵。

C.聪明睿智        聪明:聪慧,明智。

D.守之以      愚:愚拙,不巧伪。
2.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无鲁国骄士                以:因为。

B.不任区区向往              之:的。

C.混沌待甚善                  之:他们,指倏与忽。

D.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与其。
3.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沐三握发   译文: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

B.一饭三吐哺   译文: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

C.博闻强记    译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D.可不慎欤    译文:可不可以慎重呢?
4.下列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说明周公诫子的地点,突现诫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B.“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他诫子部分的总起,或曰是中心句。

C.文章末句“可不慎欤”呼应首句,加强肯定的语气,起到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

D.这篇文章言简意赅,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读来使人心悦诚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①锅盔是啥?听起来好像气势很大,又是锅,又是盔的。事实上,锅盔长相很普通,但就这其貌不扬的家伙,居然也有千年历史。传说唐代官兵在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非常忙碌,烹食困难,几乎没有吃午饭的时间,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面饼,故取名“锅盔”。在陕西,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且像锅盖,面和得很硬。不过当锅盔在老家按捺不住,旅行到四川后,就没那么粗犷了。它更像是烧饼的变异,大小也差不多,做法和口味还来了个百花齐放,没有了既定模式,更具本地风情,感觉颇为新鲜。

②初到成都,看到有各式熟食店专卖锅盔,借鉴肉夹馍的形式。一个个圆头烧饼被剖成两半,底儿连着不散开。窗口里的服务员按顾客需求,分别往里塞豆芽菜、肉丝肉片、各类红的辣的油腻炒菜,挤得满满当当。烧饼递到手中时,就成了腆了个将军肚的锅盔。

③九寨沟的路边摊锅盔,显得“闲云野鹤”许多,给人以类似吃街头油煎萝卜丝饼或烤肉串的快感。做锅盔的老太在一个煤球垫底的炉子边有条不紊地和面,问你要素的还是肉的。若是素的,就拿起个面团往里塞点葱花,再用手一推一摊,擀面杖擀平,约一厘米厚薄。若是肉的,也就是除了葱花之外抹上很少的一些肉馅。挪开炉盖,亮出下边的煤球旺炉,把几个烧饼往炉边上一溜贴开,明火烘烤,一分钟不到即可出炉。老太太双手又是找钱又是捏饼的,食客们多半图个新奇,也就视而不见,权当细菌全被这个烤炉烤灭。热腾腾油乎乎的,满嘴大料大葱的冲味,不臭反而喷香。虽然油,却也不反胃。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翅捞饭固然好吃,而有时粗糙简陋的食物却能营造快意,平民价格在饱口福的同时也给钱包“零负担”的享受。

④然而最难忘的,还是成都文殊坊小吃街的锅盔。那锅盔文静朴素得丝毫引不起人的注意,完全不能与旁边大造声势的“三大炮”“伤心凉粉”“冰醪糟”等成都传统小吃相比。锅盔咸的呈正方形,甜的呈椭圆形,统一都是麻子脸,憨厚地恭候在一边,不与花哨的小吃抢噱头。由于不是现做的,因此连吸引食客的眼球的热气都不存在。通身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烘出来的面饼,彻头彻尾的干净,既没什么油水,里头又没夹任何馅料。可吃口却脆而有嚼劲,虽然有些干巴巴,嚼起来反倒“咔哧咔哧”很有腔调。花椒味不算浓郁,却在不经意间把人的嘴都吃麻了。它的香味不是飘散在外挑逗人的嗅觉,而是在咀嚼中激荡人的味蕾。和着从邻摊处刚买的甜米酒一起,有着田园农民饮酒吃食的粗迈的扎实感。

⑤同样属于面饼类大家族,上海有葱油饼,北京有火烧,新疆有馕,云南有粑粑,而四川陕西就有锅盔。风格迥异、滋味千变。不变的,是这些饼都有一番街头的本地风情,带着家乡的味道,任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了。
1.结合全文内容,给这篇文章选一个恰当的标题(     )

A.饼类大家族中的锅盔     B.川陕锅盔各色风情

C.四川锅盔各色风情       D.家乡锅盔的味道
2.第①段文字中引用锅盔的传说有何作用?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介绍了锅盔的得名,说明它历史悠久,给文章增添了传奇色彩。

B.说明锅盔虽然长相很普通,但它历史悠久,给文章增添了阅读趣味。

C.介绍锅盔得名于唐代修建乾陵时,来源于劳动,给文章增添了传奇色彩。

D.说明锅盔从陕西旅行到四川后,来了个百花齐放,给文章增添了阅读趣味。
3.作者认为成都文殊坊小吃街的锅盔最具风情,理由有哪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文静朴素,统一都是麻子脸,憨厚地恭候在一边,不与花哨的小吃抢噱头。

B.彻头彻尾的干净,既没什么油水,里头又没夹任何馅料。

C.吃口脆而有嚼劲,虽然有些干巴巴,嚼起来反倒“咔哧咔哧”很有腔调。

D.和着从邻摊处刚买的甜米酒一起,有着田园农民饮酒吃食的粗迈的扎实感。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文字介绍了四川锅盔的制作过程。

B.“它更像是烧饼的变异,大小也差不多”,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C.“鱼翅捞饭固然好吃,而有时粗糙简陋的食物却能营造快意,平民价格在饱口福的同时也给钱包‘零负担’的享受。”这句话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D.“不变的,是这些饼都有一番街头的本地风情,带着家乡的味道,任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了。”这句话表明:说明文字也可以蕴含作者的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