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决窍 深湛 脍灸人口 笑容可鞠 B...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决窍    深湛    脍灸人口    笑容可鞠

B.畅想    凝眸    露头角    精益求精

C.严谨    热忱    坦荡如坻    不言而谕

D.娴熟    矜持    神彩奕奕    安之若素

 

D 【解析】 试题分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A“决”为“诀”,“灸”为“炙”,“鞠”为“掬”;B“斩”为“崭”,C“坻”为“砥”,“谕”为“喻”,答案为D。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组是(    )

A.参chā)    丽(xuàn   意(qiè)      泰然之(chù)

B.酝niàng   jiá)     zhuó)      然开朗(huò)

C.承zài    予(shòu   现(duì)       而不舍(qiè)

D.温xīn   妙(juàn      朗(shuǎng    然自得(yí)

 

查看答案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爱菊         矜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

B.香远               自己以为大有所

C.隋后有闻             娟然如拭,妍明媚

D.同者何人            观夫巴陵胜状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            宋何罪

B.李唐来                后断其股

C.濯清涟不妖             丁壮者引弦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置土石
3.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惜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4.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查看答案

说明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话“扇”

扇子起源于中国,至少有三、四千年历史了。扇,古称箑(shà),《说文》:“箑,扇也。”古代“箑”、“扇”并称,《方言·杂释》云:“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今江东亦通名扇为箑。”历史上,扇,也称作“五明扇”。

扇子起始于何时,众说不一,但多数学者认为扇子起源于虞舜时代,晋人崔豹《古今注》记有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

以《尔雅》中记载的“以木曰扉,以苇曰扇”来推测,早期的扇子应是长方形的苇编物,到了殷代,扇子就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野鸡的尾羽制成的,故“扇”字里有个“羽”字。最早扇子不是用来要取凉的,而是作为帝王礼仪之具,或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用的,故称作“障扇”。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扇风取凉,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深受人们的喜爱。东汉时,有人将羽扇改用丝、绢、绫罗之类织品制作,扇面上还绣上花朵图案。

④扇子在我国是一种文化,并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扇子的“家族”非常庞大,有几百种之多,但又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平扇,不能折叠;另一类是折扇,可以敞开收叠。

⑤“平扇”应该是不能折叠的扇子的总称,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称作“合欢扇”。历史上平扇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的多种形式,然后用木、竹、骨等材料做成把柄。

⑥在平扇的扇面上书写绘画,最晚是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了,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南宋时期,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了一种时尚,收藏盛行于世,到了明清时期此风更甚,扇子几乎成了文人雅士的必携之物。

⑦折扇(如图),最早叫作“聚骨扇”、“聚头扇”、“聚扇”、“撒扇”,后来叫作“折叠扇”、“摺叠扇”、“折迭扇”。说起折扇,多数学者认为在宋代就出现了。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内中对折扇有过较为详尽的描述:“以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素青,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砂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宋人邓椿在其《画继》中称赞折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这种由使臣进贡折扇的仪节,从宋代一直传至明代。

⑧扇面装裱,形式多样,但大体分为四种:一、将其装裱成条幅、屏条、中堂、镜片,作悬挂观赏之用;二、将其装裱成册页,主要是作以收藏;三、配上扇骨,拿在手中把玩观赏取凉;四、一种专门为了陈设、观赏或展览,虽是扇形,但比普通扇子大出几倍或若干倍,相当于大幅的作品。
1.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数理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时间顺序
2.下列对第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分类别        B.举例子        C.下定义        D.打比方
3.下列对“扇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箑”“扇”并称,舜帝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制作了“五明扇”。

B.扇子最早作为帝王礼仪之具,或外出巡视时用于遮阳、挡风、避沙,称作“障扇”

C.扇子分平扇和折扇,在我国扇是一种文化。与竹文化、基督教文化有密切关系。

D.“平扇”不能折叠,如“纨扇”“ 团扇”等,平扇多用木、竹、骨等材料做成把柄。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早期“以苇曰扇”,到了殷代,扇子用雌野鸡尾羽制成,故“扇”字里有个”羽”字。

B.东汉时,有人将羽扇改成用丝、绢、绫罗之类的织品制作,扇面还可以绣出花朵图案。

C.最晚在魏晋时期就有人在平扇的扇面上书写、绘画,王曦之就曾为老妇人题写扇画      

D.折扇“展之广尺,合之止两指许”,因精致典雅,宋代即有给属国进贡折扇的礼节。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词题为“壮词”,“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C.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D.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即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童年》中阿廖沙捡破烂换钱来给外祖母补贴家用,他的懂事能干让外祖母感动落泪又万般心疼。

B.老舍擅长写人,《骆驼祥子》中“脊背微俯,双手松松栊住车把,他活动利落,准确;看不出急促而跑得很快,快而没有危险”,寥寥几笔就把祥子灵活、稳键的形象刻画出来。

C.培根在《谈美》中例举了法王腓力四世等几位男性帝王,称他们“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在赞美帝王们德、美兼备的同时,也表露了培根的平民立场和民主思想。

D.《简·爱》中出身低微的简.爱与东家罗切斯特彼此爱恋,互诉衷肠后,“狂风在月桂树的小径上呼啸,急速地从我们头上吹过”,引发悬念,为下文他们将面临更多的磨难作铺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