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人们的眼里,时间总是向前流逝,时光倒流只是美好的梦想。
但是,一切皆有可能。假如,假如有那么一天,时光真的可以倒流,人们可以重新回到过往的日子和生活,重温已经消失了的温馨,或者弥补曾经留下的遗憾;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出发,逆时间河流而上,游览心仪已久的景物和风光,结交原本只在书本中认识的人物,并亲身经历原本并不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妙的梦想就这样神奇地变成了现实!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最想回到你曾经经历的何时何地?你最希望经历怎样原本不属于你的生活?你最想看到什么样的已经消失了的景物?你对因为时光倒流而彻底改变了的世界有着怎样的情感?又会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请根据你的认识、经历或想象,以“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
(1)内容自选,立意自定,请你打开思路,选择熟识的人、事、物、景、情作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介绍说明等等,请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作文。
(3)文中不得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4)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5)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论 言 谈
【英】培根
有些人的讲话,只图博得机敏的虚名,却并不关心对真理的讨论。仿佛语言形式比思想实质还有价值。有些人津津乐道于某种陈词滥调,而其意态却盛气凌人。这种人一经识破,就难免成为笑柄。
真正精于谈话艺术者,是善于引导话题的人。同时又是那种善于使无意义的谈话转变方向者。这种人可算作社交谈话中的指挥师。单调无聊的谈话会令人生厌,因此,善于言谈者心善幽默。但这种幽默,并不意味着对一切事物都可以拿来打趣。例如关于宗教、政治、伟人以及别人的令人同情的苦恼,等等,决不应用作话题加以取笑。在有的人看来,如果说话不够刻薄,便不足以显示自己聪明,其实这种习性应该加以根绝。
谈话中善于提问,必能多有受益。而所提问题,如果又恰是被问者的特长,那就比直接恭维他还有利。这不仅能使听者获得教益,也能使被请教者感到愉快。但提问应当掌握好分寸,以免使询问变成盘问,使被问者难堪。作为客厅中的主人,应当使在座的每个人都分享发表意见的机会,以免有人产生被冷落之感。遇到有人独占谈局,主人就应当设法将话题转移。还要记住,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的一种艺术。因为如果你对于你有所了解的话题不动声色,那么下次遇到你所不懂得的话题,你保持沉默,人们也不会以为你无知。
关于自己个人的话题应尽量少讲,至少不要讲得不得当。我有个朋友,他总用这样的话讽刺一个自吹自擂的人,说:“此公真聪明,因为他居然对自己无所不知。”人只有在这样一种形式下宣扬自己,才可以不招致反感。这就是以赞扬他人优点的形式来衬托自己的优点。谈话的范围应当广泛,好像一片原野,每个人行走其中都能左右逢源。而不要成为一条单行道,只能容纳自己一个人。
谈话时切不可出口伤人。我有两位贵族朋友,其中一位豪爽好客,就是喜欢骂人。于是另一位便经常这样许多询问那些参加过他家宴会的人,“请说实话,这次席上难道没有人挨骂吗?”等客人谈完,这位贵族就微笑着说:“我早猜到他那嘴,能使一切好菜改变味道。”关于谈话的艺术还应当了【解析】
温和的语言其力量胜过雄辩。不善答问者是笨拙的,但没有原则的诡辩却是轻浮的。讲话绕弯子太多令人厌烦,但过于直截了当又会显得唐突。能掌握此分寸的人,才算精通了谈话的艺术。
(选自《培根随笔》有删改)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含标点10个字以内)(3分)
2.作者认为与人交谈应注意避免哪些错误?请写出5点。(每点含标点限5-20字以内)范围内(5分)
3.请你写一个生活中的事例作出文中划线句子表达的观点的论据。(含标点10个字以内)(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在某班级举行的“初识诸子百家”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老师说:“同学们,初中三年我们学过儒家的孔于和孟子,道家的庄子和列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的作品,也初步领略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在‘诸子百家’及其作品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哪一句话或哪一种思想?为什么?下面就请每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各抒已见吧!”
假如你是这个班的同学,轮到你发言时,你会怎么说?(含标点限60个字内)(4分)
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名句。(每小题2分,共10分〕
(1)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2)黄梅时节家家雨, 。(赵师秀《约客》)
(3)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4) ,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5)“求知至乐”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的核心教育思想之一,这一教育思想也是对《论语》六则中孔子“ , ”教育教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阅读下面朱道琼同学的一篇作文,完成下题。
我的语文老师
①在我的求学道路上,最让我难忘的是我的语文老师。
②他的语文课精彩度无人能比。有人说:“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这用在我们语文老师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讲课总是很投入,讲授《在山的那边》时那铁青的脸的表情,讲授《紫藤萝瀑布》那生死谜,手中情时,那眼中晶莹的泪花,让我第一次感到了语文的魅力。讲授《亲爱的爸爸妈妈》时那声嘶力竭的呼喊,让我们为这动容,讲授《背影》时那一段精彩动作的模仿,让我深深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可以说他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那样让我们津津乐道,哪一天不上语文课,我们都会感到很失落。
③他的教学方法很独特。教学《散步》他让我们拿着“相机”(A),自选镜头,照出自己心中的最美的人、事、景,教学方法可谓高矣,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丑小鸭》他就写了三个词:“逃、离、逃离”,告诫我们如何改变现实,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可谓精妙绝伦的讲解方式,我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
④他的教学见解独到,他常引导我们要“披文入情”(B),“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他从不让我们看语文的教辅资料,只要求我们读书,读书,再读书,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他每节课总有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散步》教学任务完成之后,他又用《亲情缘于对生命的思考》为标题,为我们上了不一样的《散步》(C)。《信客》结束以后,他又用《扣问信客的悲剧命运》(D)来讲解,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人性的复杂,对于这校报解读,我找遍的所有资料书,都没发现。当我们由衷敬佩他时,他却嫣然一笑说:“你读,你也行。”
⑤也就是那句“你读,你也行”给我们内心世界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让我们班同学的语文成绩远远领先于其他班级,主餐们爱上了我们语文老师,也深深地爱上了语文。
1.文中AB两处的引号和CD两处的书名号的使用不正确一项是( )
2.下列对文章划横线语句的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的“津津乐道”改为“刻骨铭心”。
B.第④段的“嫣然一笑”改为“淡然一笑”。
C.第⑧段的“教学方法可谓高矣,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两句的次序对调。
D.第④段的“他每一课总有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改为“他对每一课的解读都有自已独特的见解”。
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下文看,第②段中引用的文字用来形容文中的语文老师并不恰当,应作删改。
B.文中对作为“语文老师”的“他”缺乏必要的介绍,应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补上。
C.从文意看,第⑥段中划波浪线的两句话应倒过来说才符合实情。
D.根据文章内容,标题应改为“我们的语文老师”。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下题。
小 作 文
巩高峰
说实话,吴老师在课堂上读我那篇作文的时候,我还是挺吃惊的。吴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叫吴文化,教四年级语文,还是我们的班主任。
据说,他把我那篇作文当作范文,在四年级的三个班都读了。吴老师说:“这篇作文好就好在真实,有情感,特别是大部分同学都编造并不难忘的假事来糊弄我,这篇作文就格外出彩了。”这是吴老师的原话。
那篇作文,我写的是关于一只乌鸦的真事。
去年秋,麦子种下之后,我妈每天傍晚都要下地,那天傍晚,我跟去玩儿,到了地头, 发观一群鸟欢天喜地地啄着地里的小麦种子,我妈很生气,顺手捡起一块石头,扔了过去、鸟四下飞逃没想到有一只跌跌撞撞,怎么也飞不起来——块石头竟然砸中了它,那是一只黑色的幼鸟,左腿被砸折了。
天色已晚,我把它带回了家,在灯光下才发现那是一只鸟鸡,我妈觉得特别晦气,让我赶紧把它扔了,可我从看到它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坚持要留下它,并且给它养伤。我妈坚决不同意,觉得家里养乌鸦太不吉利。没办法,我悄悄在院子后面的泡桐树下,为它搭了个小窝,把它拴在凸起的树根上,还给它的伤腿绑了两根树枝.我每天拿菜去喂它,可它死活不肯吃,我挠头犯难,被我姐看到了,她笑着说:“谁都知道乌鸦喜欢去地里吃粮食,你喂它莱.它能吃吗?”我选才找到原因,就偷偷带小麦去喂它。喂了一个冬天,它长碍又肥又壮,黑色的羽毛透着绿。
春天到来的时侯,泡桐树开花了,它的伤也好了,有一天我去嚷它,窝里只剩一截断绳,它不见了。我院里院外找了个遍,突然听到“呱呱”两声,抬头发现它站在泡桐树上,怔怔地看看我,满眼不舍,我捧着小麦,怎幺诱惑都没用,它还是飞走了。
吴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一件难忘的事”,我就把这事写了。吴老师将我的作文在三个班都读过一遍后、意犹未尽,把我叫到办公室,跟我说:“这是个好素材,不但真实,而且感情饱满,县里正在举办小学生作文竞赛,我们学校每年都参加,还从来没拿过奖,我这篇文章是人希望获奖的。”
我“啊”了一声,表示惊讶,吴老师笑了,接着说:“不是说现在这样交去就能得奖,得修改修改,要改一下结尾,不能是乌鸦自己跑掉的,没境界,要改成你发现春天来了,老乌鸦总来看它,于是你主动把它放了。它站在泡桐树上久久不肯离去,你赶它走,它才跟着父母恋恋不舍地飞走了。你改完重新抄一遍,拿来我看看。”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茫然地回到课桌前,想了半天,迷茫地改了结尾,放学时把作文放到了吴老师的办公桌上。
第二天,吴老师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指着我昨天交的作文,邹着眉头说:“结尾改得不错,不过我想了想,前面也要改,乌鸦是一只不祥鸟,救一只乌鸦总觉得有点怪,这样你把它改成喜鹊吧,喜鹊听起来喜庆而且看起来也好看一些。”
于是我不情愿地回到教室改,乌鸦和喜鹊对我来说没有区别,吉祥不吉祥的我也不太懂,吴老师叫改,应该不会错。如果这篇作文直的能得奖,用同桌小利的话说,这是可以写进校史的,很牛!为了能牛一把,改就改吧。
我丰收着,这下大功告成了吧,把作文交上去,就等喜报传过来啦!谁知下午放学时,吴老师把我叫到了他的宿舍。他拿着我那篇作文和两张稿纸,让我坐在他的办公桌前,说:“我把作文给校长看了,校长也觉得这次有希望得奖,所以特地让我叫你过来,人些细节不要改一改,你看——乌鸦,哦不,喜鹊,不应该是你妈妈拿石头砸伤的,这样写显得大人不爱护小动物,对吧?咱们改一下,改成它练习飞翔,不小心摔伤了腿。还有,按之前写的,是你自己主动放飞喜鹊,你这么小的年纪觉悟没这么高,改成老师和校长知道情况后给你做工作,你想通了,才放飞喜鹊的,好吧?你现在就改,改完往新稿纸上抄一遍,校长明天要去县里开会,正好把稿子交上去。我去给你打晚饭。我已经让小利给妈说了,不用担心回家晚。”
我百般纠结,结尾改了,开头改了,细节也改了,这还是我那篇作文吗?可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吴老哪连晚饭都为我想到了,我能说不改吗?
那天的晚饭、吴老师一直给我夹莱、夸我作丈修改得好,还说我各方面都有进步,下个学期能进班委会、我熟械地吃着饭、饭菜是什么味道却没留下一点印象,不知道为为什么,我高兴不起来。
一个月后,学校在通告栏里用一整张红纸发布了喜报,庆祝我校学生第一次在全县小学文竞赛中获二等奖。全班都拉我去看,我那篇作文竟然真的得了奖。我死活都不肯去,小利说我脸都红了。害羞吗?当然不是,谦虚吗?更不是。
可是第二天的全校表彰会、我就躲不过去了,那次大会本来是表彰上学期的优秀学生的,没想到,最后是隆重给我颁发作文二等奖,我想找个地缝钻进去都来不及。在全校师生面前,我捧着大红面的获奖证书、奖品,却低着头,像犯了错误。校长亲自给我颁奖之后,还宣布本学期每周一的全校升旗仪式由我来领队。
不知怎的,我突然放声大哭。吴老师带着在台下拼命鼓掌。大家都很感动,觉得我是真情流露,是激动。可是谁也不会相信,我真不激动,而是莫名其妙地羞愧难当。我觉得那篇作文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可是每个字又的确是我写的。那种感觉,我怎么也说不清楚。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3期)
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吃惊”“我”平时的作文还是不错的,但自己的作文被吴老师在课堂上朗读还是头一回,因而感到意外,意愈外之中也有惊喜。
B.“似懂非懂”,“我”听清楚了吴老师修改作文结尾的要求,似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这祥修改,也表达了对吴老师前后言行不一,竟然亲自让自己作文造假的不理解、不赞成的态度。
C.“我高兴不起来”:虽然得到吴老师的夸奖和重用的承诺,但由于不由自主地一改再改,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所以“我”不但感受不到成功的快乐,反而有些失落和郁闷。
D.“那种感觉”:“我”因为被动修改自己的作文而感到无奈和郁闷;因为不赞成作文造假却又不敢表示反对意见而感到内疚和自责;因为作文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己经与自己无关但却领取了作文获奖的荣誉而感到羞愧。
2.这简小说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下列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文是小事,做人才是大事,教会学生做人,要从学生小时候做起,从作文等学习、生活的小事做起。
B.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明显的弊端:以成人价值观为标准的教学导向弄虚作假,受误导的学生作文丢失了自我,丢失了真实,作文己经不是学生自我的展示,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而是被动、无奈、纠结、痛苦的经历。
C.做人如作文,违背真心、良心和本意去作文,做事,做人,不但不会给人带来成功与快乐,反而只能给自己带来失落与痛苦。
D.青少年要根据自己的特性真实地成长,如果被动地受外界因素的左右,身不由已地 发展,到头来只会迷失了自我,变成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不喜欢的陌生人。
3.下列四个同学对文中人物的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说:“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但我看作者把他写得像个高中生似的,让人感觉不够真实可信.作者要通过他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我”的形象中有过多的作者的影子,这个人物就显得过于多愁善感了。
B.乙说:“吴老师”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他这个人,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个与众不同的好老师,到后来呢,才发现原来是个言行不一的人,再从作者给他取了个叫“吴文化”的名字看,他是作者在小说中又爱又恨、又赞扬又批评的一个人物。
C.丙说:“校长”在小说中是个神秘的“幕后人物”,虽未公开露面,但却是在“吴老师”不断努力的基础上,推动学生作文造假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因素,是作者嘲讽的对象:他居然授意要将自己改写进作文中以标榜自己,这一点尤其让人反感。
D.丁说:“小利”呀,他在小说中只是个小配角,可有可无,没多少意义。你看,他在文中共露脸三次,对合理安排故事情节和传达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起到一定作用,但其实在文中的作用不大,我认为即使删除这个人物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