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4分)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画一处)(1分) 余闻之也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未尝识书具( ) (2)即书诗四句( )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或以钱币乞之
B.借旁近与之 于舅家见之
C.父利其然也 泯然众人矣
D.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从“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6.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2分)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题。(共17分)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成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最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叉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11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12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13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14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15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著.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16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17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请阅读选文③一⑩段,完成下面表格o(2分)
段落
| ③~④ | ⑤~⑥ | ⑦~⑨ | ⑩~12 | 13~16 |
| 母亲带我到田野 | 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我用头巾回应 | A | 母亲呼喊、寻找我,我终于回应 | B |
2.选文第③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
3.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④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2分)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5.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⑩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4分)
6.选文中母亲具有坚强、细心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2分)
7.“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题。(共10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2.作者描写春花的顺序是什么?从几个角度进行描写的?突出了春花哪几方面的特征?(3分)
3.请简略说说加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4.请赏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句中“闹”字的妙处。(2分)
5.根据你的积累,写一句咏颂春天的古诗句。(1分)
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0分)
(1)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2)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六则)
(5)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木兰诗》中概括写战争旷日持久,战争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 。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表现诗人的乐观豁达思想,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千古名句是 , 。
综合性学习。
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解中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某学校开展了以“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一部分活动情况,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1)你们小组负责调查同学课外阅读的情况,请你准备两个采访的问题。(2分)
(2)为了积极倡导好读书,读好书,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会上,主持人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段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段话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都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读书的感受。现在请你以“阅读”为对象,就莎士比亚的这一段话进行仿写。(2分)
(3)浩瀚的书海,有许多闪光的珍珠,那是智慧的结晶,那是心灵的对话。请你向同学推荐童话寓言类、诗歌散文类、长篇文学名著类各2个书目。(3分)
童话寓言类: ,
诗歌散文类: ,
长篇文学名著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