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3分) 冬 天 徐海蛟 ①我固执地认为,真正的冬天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13分)

 

徐海蛟

①我固执地认为,真正的冬天留在童年的时光里。

②在乡下,进入冬天,就进入一段空白。

③一年的农活忙完了,田里、山上都空出来。种子还在仓里,树苗还在坡上,牛拴在栏里,狗在村边闲散地溜达。

④冬天,是一年的结束,用来清扫和回顾,掸去落在墙角和窗格子上的灰尘,把方桌擦干净,磨亮切菜的刀,码好柴火。堆好土豆、地瓜、冬笋,杀一头猪……备好自家酿的米酒,冬天就在酒香中拉开大幕了

⑤我喜欢自己的村庄渐渐地满起来。那些远走异地的人,那些结束一年工作的人,像返乡的候鸟,拎着大包小包回来了。路上的风尘吹得他们的脸红扑扑的,那是一种喜悦和相逢的颜色,这样的喜悦感染着村庄里的每一个人。

⑥在远道而归的客人中,如果有一个是自己的亲人,那是更大的喜悦。小时候,我们常常翘首企盼,等在外求学的小叔回来,等在外打工的小姑回来。等小叔将自己紧紧抱起来,抛到空中;等小姑从花花绿绿的包里掏出一份城里带来的礼物。在贫乏的童年里,一份从异乡带回的礼物让孩子的心里漫溢着惊喜。只在冬天,生活的日历上,才会出现这一抹亮色;只在冬天,我们的童年才能开启这份惊喜。

⑦我还喜欢春耕秋收忙了三个季节的农人们袖着手在打谷场的墙边踱来踱去。阳光落在他们的肩上、脸上、花白头发上,他们沿着墙根挪移,忘了节令和时日,忘了光阴流转。他们的内心就和风吹过的打谷场一样干净。他们的内心进入了时间的腹地,进入了一年里最心平气和的那一段。

⑧隆冬时分,大雪过后,不知窗外雪有多厚。父母会早早起来一次,将红薯和土豆放在一片青瓦上,在灶膛里添上大块头的炭,生起火,将青瓦搁在火上。这样等我们醒来,红薯和土豆已煨熟了。食物的香气丝丝吐着舌头,经过两道柴门,经过高高的木门槛,钻到我的被窝里,钻到我的鼻子里,任调皮的香气在房间里游来荡去,一阵一阵地诱惑着肚子,任小肚子咕噜咕噜地唱起“空城计”。

⑨有时候,我也格外担心煨得焦黄的红薯被隔壁的小孩偷去,就催父亲起来,到厨房的灶膛边去突击一番。红薯被偷过好几回了,金色的土豆也常常在我们饥肠辘辘时不翼而飞,可父亲从来没逮到过馋嘴的毛孩。我想父亲逮到了也会笑呵呵地将他们放掉的,然后回来跟我们说,差点就逮到了,差点就逮到了。

⑩真正的冬天在乡下。隔壁卖柴为生的林伯还会常常带来惊喜:有时,他会在铺满白雪的山上捉来一只迷路的野兔;有时,他还能和一群村里的年轻小伙一起伏击到四处觅食的野猪。我躲到屋外的雪地上用新布鞋踩出一个个脚印,心里突然涌起一种无法言喻的滋味,冬天真是个奇妙的季节啊!

真正的冬天在乡下,在童年里。多年后,那儿一直留着一段洁白的往事。窗上还结着冰花,麦苗还在雪被下暗暗往上拱着身子,祖父的老牛还在栏里打着响鼻。只有我们渐行渐远,渐行渐远……

(选自2009年1月2日《宁波晚报》,有删改)
1.文章写了很多童年时感受到的有意思的乡下冬天的细节,看似散却中心突出,原因是在结构上运用了相照应的句子,请找出这些句子,写在下面。(3分)
2.文章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说“冬天就在酒香中拉开大幕了”,这里的“大幕”运用了比喻,那么,接下来冬天演出了怎样的“戏剧”?请简要概括。(4分)
3.第⑧段的动词用得好,写父母的动作和“我”的感受。请从中任选一组,谈谈其运用的妙处。(2分)
4.从文章⑧⑨段看,文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2分)
5.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说童年往事是“洁白的”?说说你的理解。(2分)

 

1.①我固执地认为,真正的冬天留在童年的时光里。②真正的冬天在乡下。③真正的冬天在乡下,在童年里。 2.①那些远走异地的村人拎着大包小包回来了。②农人们有了空闲,进入了一年里最心平气和的时节。③孩子们能感受到父母的慈爱。④冬天里能享受到其他季节没有的美味和美好。(每1点1分) 3.【示例一】写父母的一系列动作——“放”“添”“生”“搁”,形象地写出了农人劳碌了一年之后的自在、惬意、悠闲和做事动作的自然娴熟。【示例二】写“我”闻食物香气的一系列动作——“吐”“经”“钻”“游”“荡”“唱”等,形象地写出了“我”对食物的感受、在冬日早晨的慵懒和享受父母慈爱的过程。 4.早早起床为孩子们烧烤红薯和土豆,深爱自己的孩子们,勤劳;看到、知道邻居的孩子偷了烤红薯和烤土豆,从不逮他们,故意说“差点就逮到了”,可见父亲宽容、善良、厚道。(性格1分,联系内容分析1分) 5.“洁白”有两层含义:一是冬日多雪,记忆总是和雪连在一起,所以是洁白的;二是童年的记忆美好而纯洁,比之成年后的经历,它是洁白的。 【解析】 1. 试题分析: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起一定作用。照应的特点是“前呼后应”,它的形式基本有两种:1.前后照应,包括内容对文题的照应; 2.反复照应,这种照应在形式上也属前后照应。文章开头即点出“真正的冬天留在童年的时光里”,然后是对童年的冬天的回忆,最后再次点题“真正的冬天在乡下,在童年里”,形成前后呼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仔细阅读原文,从远归的人们、农人的活动、孩子们的快乐、冬天的与众不同等角度加以概括,语言要简洁。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父母的一系列动作显示了动作的娴熟和悠闲,而“我”闻食物的动作体现了对红薯和土豆的喜爱,对父母的爱。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从为孩子烧烤红薯和土豆的行为,体现了对孩子的爱;从不逮偸食物的孩子们,可见父亲的宽容和善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洁白”不仅指雪的洁白,更指童年生活的纯洁。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9分)

独特的云南气候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

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

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这一现象与云南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从纬度看,其位置只相当于从雷州半岛到闽、赣、湘、黔一带的地理纬度,但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南北之间高差悬殊达6663.6,大大加剧了全省范围内因纬度因素而造成的温差。这种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即水平方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状况,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气温相差达19℃左右。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和天气系统的不同,全省气温纬向分布规律中常会出现特殊的情况,这种情况反映了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出现了“北边炎热南边凉”的现象。特别是在垂直分布上,因境内多山,河床受侵蚀不断加深,形成山高谷深,由河谷到山顶,都存在着因高度上升而产生的气候类型差异,一般高原每上升100,温度即降低0.6℃左右。“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表明了“立体气候”的特点。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夏季,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左右;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8℃以上。年温差一般为10-15℃,但阴雨天气温较低。一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5℃

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降水量最多是6、7、8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20%,甚至更少。不仅如此,在小范围内,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降水的分布也不均匀。

云南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的文山、蒙自、思茅,以及临沧、德宏等地无霜期为300-330天;中部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约250天;较寒冷的昭通和迪庆达210-220天。云南光照条件也好,每年每平方厘米为90-150千卡,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云南的这种气候特点,有利方面是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利方面是干季和雨季过于集中,分布不均,还伴随有洪涝、低温冷冻、冰雹等灾害,会给农业带来危害。

(选自《云南百科知识》)
1.云南气候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2.云南气候同一纬向会出现“立体气候”的特殊情况,这是什么原因?(2分)
3.第⑤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4.结合全文,请你说说云南的气候特点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的条件。(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10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肉食者,未能远谋。              鄙:            

(2)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分)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分)
3.《曹刿论战》一文,在赏析时,有人认为鲁庄公“鄙”,也有人认为鲁庄公“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2分)
4.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这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首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品析,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2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题目。(2分)

材料一:由市禁毒办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35岁以下青少年吸毒者占我国吸毒人群的70.4%以上。我市吸毒人员低龄化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目前被抓的吸毒人员中,80%是青少年。在警方破获的吸毒案件中,吸毒人员年龄最小的仅十三四岁。

材料二:随着警方扫毒行动的不断推进,一则则“明星吸毒”的丑闻也不断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从导演到演员再到备受许多年轻人喜爱的偶像。涉毒艺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响。

材料三:前不久某演员吸毒被抓之后,某知名门户网站曾发起一项“XX吸毒被抓你怎么看”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5.6%的网友表示“不稀奇”,17.8%的网民则认为“无所谓”,对于前赴后继跳进吸毒丑闻漩涡的明星们,公众的态度麻木和疲软。

上述三则材料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请你至少概括出两条,并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列情境及图表,写出恰当的对话。(2分)

云南某地天气预报

满分5 manfen5.com

相对湿度:92%

PM2.5:58

晨练指数:不宜

洗车指数:不宜

旅游指数:一般

建议着厚外套加毛衣等服装。年老体弱者宜着大衣、呢外套加羊毛衫。

温度10℃19℃

小雨转中雨

西南风4~5级

你正在路边看今天的天气预报电子牌,一位老大爷想出去参加广场文体活动,走上来问你:“小同学,今天天气怎么样啊?”这时,你该如何回答?

你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