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3分) 聆听黄河 作者:李雪峰 远远我们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3分)

聆听黄河

作者:李雪峰

远远我们就听见了那低沉的吼鸣,像远方隐隐的奔雷,像一万张牛皮大鼓被纷纷沓沓地一起擂响。天空里的一钩弯月,和洒在夜幕上青铜钉般散落的星星,都十二分迷蒙。许是夜风把惊涛骇浪的飞沫远远地吹洒过来了,温馨了风缕,温馨了夜色,霏霏地浅浅地润湿了我们的眉发和呼吸。

我们疾步迎着那涛声奔去。那喧嚣,也急切切朝我们的耳鼓汹涌而来。

终于,我们站在了那动人心魄的涛声里。

这就是黄河!就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比我们的生命还要年轻,比我们的青春还要饱满和激荡,永远充满骚动,充满灵性的滔滔不息的黄河!

我们站在岸边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轰轰作响的岩石上,苍茫的夜幕里,看不见流水,看不见浪涛,我们只能静静地伫立着,从涛声和河风里倾听这条大河,结识这条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的灿烂大河。

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飞雨碎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岸在颤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

足足有半个钟头。黄河让我们领略了它半个多钟头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浑,就渐渐收敛了,渐渐风平浪静,渐渐恬静了下来。我从此才真的知道黄河是富有灵性的,就像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他让你认识的不仅是他的阳面,而且还有他不灿烂的另一面。

有几盏星星一样的灯,从黛黑的远方飘飘摇摇地漂下来。那灯在静静流淌的水声里,一点一点明明灭灭地近了。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有几只水鸟,冗长地啁啾着,羽翅的扇动声和在舒缓的水流里,像是几声悠远的古筝声韵,幽幽地流远了。

船近了。但看不清是乌篷,还是舢舨,只是欸乃欸乃地漂着。有缠绵的渔歌月光似地飞落过来,那歌声轻柔,淡泊,含着温馨的水汽,和着水流的起伏,轻风一样地婉转着。

我们一直站到月落西山。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谛听着。

同行里有朋友叹息说,没有看到黄河的浑黄和苍茫。我想,聆听黄河的声韵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就像倾听音乐,虽然看不到它所表达的那一种意境,但通过音符所意想的境界,比那种起初的风景更高远更优美。

黄河啊,我从我的耳朵里看到了你,我从一支雄浑而清丽的音乐里看到了你。

[注] ①欸乃:象声词。开船的摇橹声。                                  
1.本文写了黄河的两种声音:一种是      的声音,另一种是      的声音。(摘选原文词语填空。2分)
2. 选文第1段画线句描写的对象是月亮和星星,并没有涉及黄河的形象和声音。这个句子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3分)

                                                                                
3.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从第6段或者第8段中任选一个精彩的比喻句,写出本体和喻体,并加以赏析。(3分)

                                                                                     
4.作者在文末表达了自己的感触:聆听黄河的声韵比见到黄河更深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作者产生这种感触的原因。(3分)

                                                                                      
5.抒情的方式有许多种,以下对选文和课文中抒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这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咆哮的黄河的敬畏之情。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摘自光未然《黄河颂》),这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与讴歌。

C“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手印。”(摘自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这是借事抒情,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与怀想。

D“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摘自王维《竹里馆》)这是托物言志,借夜静人寂,唯明月相伴,传达诗人孤独忧伤、难寻明主的心情。

 

1.(2分)雄浑/放肆/狂放/恢宏 清丽/舒缓/婉转/恬静 (每空1分) 2.(3分)不能删去。因为这里用静谧的夜景(1分)来衬托(1分)黄河的惊涛骇浪的宏伟声势(1分)。(意近即可) 3.(3分)答案示例:第6段“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把黄河的涛声比喻成突奔的马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涛声的波澜壮阔(2分) 第8段“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把摇橹击水的声音比喻成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声的轻柔。(例句1分,赏析2分) 4.(3分)答案示例:倾听黄河时可以通过种种声音进行联想(1分),那种联想比现实有更深远的意境、更广阔的时空、更优美的画面(1分),因此比仅仅看到画面更加具有震撼力。(1分)(直接摘抄原文“虽然看不到……更优美”,得1分。) 5.(2分)D 【解析】 1. 试题分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考点:筛选原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 试题分析: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D中“传达诗人孤独忧伤、难寻明主的心情”说法不合理。 考点:概括作品抒发的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6题。(12分)

①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②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③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④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⑤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⑥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⑦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⑧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 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⑨妈妈说的那—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结合第五段说说小男孩在班上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学生?(1分)

                                                                                       
2.5元肯定比500元少,在第7段里,小男孩的妈妈为什么说“我们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呢?(2分)

                                                                                       
3.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什么深刻含义?试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这一文题中所蕴含的道理。(4分)

 

【课文链接】

⑴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

⑵“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⑶“爸爸!”

⑷“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妈妈。你最大。”

⑸于是他数了钱,告诉我怎样到东郊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这笔钱——到最前面的台子上去要一张寄款单,填上“金七十元也”,写上日本横滨的地址,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

⑹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⑺“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⑻我心情紧张地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郊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4.请用一句话概括出选文体现“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的一件事情,再从文中找出两个形容“我”事前事后心情的词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选文和【课文链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父母对你某方面思想品行的教育及自己的成长感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之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有自改意,终为忠臣孝子。

【注释】①义兴:地名,即今“宜兴”。②蛟:传说中的蛟龙,实则可能是鳄鱼。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未识书具(                  (2)自是指物作诗立   

(3)说处杀虎斩蛟(              (4)乡里皆谓已死(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余闻之也/久                        D.义兴人谓/为三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11.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直接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满分5 manfen5.com

周处从义兴“三横”之一变为“忠臣孝子”是因为他

(用一个成语回答)。(2分)

 

查看答案

【古诗阅读】

阅读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诗,完成第7题。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7.(1)诗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2 分)

 

(2)诗歌三、四两句写“童孙”的目的是什么?(2 分)

 

 

查看答案

关关准备编写一个小话剧,叫《幼儿园门口》,请你帮助关关,用得体的语言,完成对话。(3分)

(地点:幼儿园门口)       

(人物:骄纵的女孩程程、程程爷爷、洋洋的妈妈)

程程:爷爷,我要吃冰淇淋!

爷爷:程程乖,                                  

程程(哭):爷爷坏,不嘛,我不管!我今天就要吃冰淇淋!

洋洋妈:                                ,来,拿好。

程程:                                   ,真好吃! 

爷爷:谢谢您,洋洋妈,明天我把钱带给您。

 

查看答案

【阅读童年】

下面是高尔基小说《童年》中的片段,读后请你回答问题.(2分)

茶叶和糖各人保存各人的,但是在一个茶壶里煮茶,  A  惊慌地说:

“别忙,等一等!你放多少茶叶?”

他把茶叶放到手掌上,细细地数,说道:

“你的茶叶比我的碎,所以我该少放,我的叶子大些,多出茶色。”

他十分注意外祖母倒给自己的和倒给他的茶是不是同样的浓度,倒在两个茶碗里的分量也要平均。

“喝最后一杯吧?”在倒净所有的茶之前,她问道。

他看了看茶壶,说道:

“好吧,喝最后一杯!”

5.文中的A是          ,这个片段表达了作者对他           的性格的尖锐讽刺。

【品味童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