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2)...

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2)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3)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4)              ,松柏有本性。(刘帧《赠从弟》)

(5)行到水穷处,                      。(王维《终南别业》)

(6)                 ,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7)以中有足乐者,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                 ,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刘禹锡用诗句“                                  ”来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填空)

 

(10分)(1)东风不与周郎便 (2)留取丹心照汗青 (3)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 岂不罹凝寒 (5) 坐看云起时 (6) 俱怀逸兴壮思飞 (7)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 不戚戚于贫贱 (9)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一处错、漏、添、倒,该空不能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作文。(30分)

大海的深处也许隐藏着美丽的珊瑚,目光的深处也许饱含着浓浓的爱意,记忆的深处也许沉淀着生活的真谛,文字的深处也许寄寓着丰厚的意蕴……

请以“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12分)

好为人徒的金庸

川泽央

①我自幼喜读金庸小说,成年后每逢看到和他有关的文字,就很留意上心。年中时北大的一个同学晒出了手机拍的照片,赫然是查良镛(金庸原名)的博士毕业证书。原来金庸相当低调地又去北大读博了。这事惹得议论纷纷,因为北大的同学没怎么发现金庸来上课,这学位,岂不是给得太随便了。

②北大校方只得向社会通报,金庸的确是在中文系读博,师从袁行霈。不过呢,因为金庸年事已高,身体趋弱,导致他未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今年将无法拿到博士文凭。至于那张被拍到的学位证,只是按惯例预先准备好的。

③说到金庸的好学之路,更加好玩。我看聂卫平的回忆文章,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庸突然托人转告他,要在从化拜他为师。聂卫平还以为金庸不过是想和他学学棋,而且他也想认识金庸,于是就赶到从化。

④结果一见面,金庸就要像在他小说里描写的那样给聂卫平行大礼,三叩九拜,举行拜师仪式。当时的金庸比聂卫平大二十多岁,聂卫平大为吃惊,推辞说:“这怎么受得了,我立刻阻止了他;我说拜我为师可以,但不要磕头了。就这样我成了金庸的老师,以后金庸一见到我就以师父相称。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⑤《孟子》里有句话叫“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金庸却恰恰相反,应该算是“好为人徒”,像极了他笔下的韦小宝,遇到个高手就不放过,定要拜师学艺,杂学旁收。

⑥据说金庸在浙江大学当人文学院院长时,就有人讥讽他学问不够,他也低头纳言,“别人指责,我不能反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学问。”他少年时代因为国内战乱,学业屡屡中断,始终没拿到正经的文凭。晚年一路求学,在剑桥大学认真读了硕士,又读博士,然后又来念北大的博士。看来人生际遇的确令他有点耿耿于怀。

⑦时代变迁,社会思潮反复,很多人早年失学,后来大富大贵,再提起念书上大学,就挺“反智”的,一口一个念书有个屁用。像金庸这么名满天下富甲一方后,仍然有志向学,费尽心思好为人徒的,实属难得。用当下的话来说,是个正能量例子。

(《读者》2013年24期)
1.文中写了金庸“好为人徒”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2.请联系全文,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金庸在浙江大学当人文学院院长时,就有人讥讽他学问不够,他也低头纳言,“别人指责,我不能反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学问。”

 

                                                                                      
3.文章最后写现在社会上早年失学后来大富大贵的那些人认为念书无用,有何用意?(3分)

 

                                                                                      
4.请根据以下材料链接概括网友所说的“正能量”的含义是什么?“好为人徒”的金庸为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正能量?对我们有何启示?(3分)

【材料链接】曾经走红的网络热词中,最受网友追捧的是“正能量”一词。在这些网络流行热词中,“正能量”的相关微博数量高达174546492条,稳居第一。“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而在网络中,网友自发拓展了该词的用途:做了好事是“正能量”,立志好好学习也是“正能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则语段,完成题。(14分)

【材料一】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④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叶圣陶《苏州园林》

【材料二】

假山实在算不得一件好看的东西。乱石块堆叠起来,高高低低,凹凹凸凸,且不说天下决没有这样的山,单说阳光照在上面,明一块,暗一块,支离破碎,看去总觉得不顺眼。石块与石块的胶粘处不能不显出一些痕迹,旧了的还好,新修的用了水门汀〔英语“cement”(水泥)的旧译〕,一道道僵白色真令人难受。玄墓山下有一景,叫做“真假山”,是山脚露出一些石块,有洞穴,有皱襞〔襞(bì)衣服上的皱褶〕,宛如用湖石堆成的一般。胶粘的痕迹自然没有,走近去看还可以鉴赏山石的“皴法”。然而合着玄墓山一起看,这反而成为一个破绽,跟一山的调子不协调。可观的“真假山”,依我的浅见,要算太湖中洞庭西山的石公山了。那里全山是湖石,洞穴和皱襞俯拾即是,可是浑然一气。又有几十丈高的幛壁,比虎丘“千人石”大得多的石滩,真当得上“雄奇”二字。看了石公山再来看花园里的假山,只觉得是不知哪一个石匠把他的石料寄存在这里罢了。

假山上大都种树木,盖亭子。往往整个假山都在树木的荫蔽之下,而株数并不多,少的简直只有一株。亭子里总得摆一张石桌,可以围坐几个人,一座亭子镇压着整个所谓“山峰”也是常有的事。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你着眼在山一方面,树木和亭子未免太大了,如果着眼在树木和亭子一方面,山又未免小得可笑了。假山上长着大树,盖着亭子,不相称的东西硬凑在一起,只使人觉得是大树长在乱石堆上,亭子盖在乱石堆上而已。

据说假山在花园中起障蔽的作用。如果全园的景物一目了然,东边望得到西边,南边望得到北边,那就太不曲折,太没有深致了。有假山障蔽着,峰回路转,又是一番景象,这才引人入胜。这个话当然可以承认,而且有一些具体的例子证明这个作用的价值。顾家的怡园,靠西一带假山把全园的景物遮掩了,你走到假山的西边去,回廊和旱船显得异常幽静,假山下的一弯水好像是从远处的泉源通过来的(其实就是荷花池中的水),引起你的遐想。还有,拙政园的进园处类似从前衙署中的二门,如果门内留着空旷处所,从园中望出来就非常难看。当初设计的人为弥补这个缺陷,在门内堆了一座假山,使你身在园中简直看不见那一道门。可见假山的障蔽作用确有它的价值。然而障蔽不一定要用假山。在园林建筑上,花墙极受重视,也为它的障蔽作用。墙上砌成各式各样的镂空图案,透着光,约略看得见隔墙的景物。这种“隔而不隔”的手法,假若使用得适当,比较堆假山作障蔽更有意思。此外,丛树也可以作障蔽之用。修剪得法,一丛树木还可以当一幅画看。用假山,固在使花园增加了曲折和深致,但是也引起了一堆乱石之感。利弊相较,孰轻孰重,正难断言。

                                             ——《假山》叶圣陶(节选)
1.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穷的景致。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说说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4分)

 

                                                                               
2.【材料二】第一段中写到太湖洞庭西山的石公山,有什么作用?(2分)

 

3.结合括号中的问题,对文中加点词语作出合理的解说。(4分)

  (1)【材料一】第②节“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有什么表达效果?)

 

  (2)【材料二】第②节“一座亭子镇压着整个所谓‘山峰’也是常有的事。”(“镇压”一词的使用是否恰当?)

                                                                                      
4.叶圣陶在《苏州园林》提到“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在《假山》一文中他对园林中的假山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进行说明。(4分)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乙]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 ①霁:雨过天晴。②参廖:与下文的“辨才”都是人名。③并湖:沿湖。④雷峰:与下文的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⑤惠因涧:山涧名。⑥普宁:与下文的寿圣院都是寺名。⑦殆:大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日更定矣(      )         (2)上下白(     )

(3)足于惠因涧(      )       (4)辨才于朝音堂(     )
2.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住西湖 / 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云与山与水 / 选贤

C.湖中人鸟声俱/ 夜久语声    D.酌泉据石饮之/ 旗尾略不沾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4.依据甲乙两文的文意,完成下列填空(3分)

从时间角度看,甲乙两文可以共用一个标题:  游西湖。从内容看,甲文重在描写雪景,乙文重在记叙         ,从“人鸟声俱绝”“流水激激悲鸣”可以看出两文中的西湖环境都显得非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文, 成小题。(15分)

【古诗阅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1分)
2.请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字好在哪里。(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