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5分) 1970年的记忆 张亚凌 得知外婆要来看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15分)

1970年的记忆

张亚凌

得知外婆要来看我们的消息,母亲表现得很是奇怪,奇怪得让我有点害怕。

她一会儿紧紧地搂着弟弟,蹭着弟弟的脸蛋儿,满脸是笑;一会儿又松开弟弟,用手背抹着泪花花,顾自唠叨:“咋办呀?这日子过的,都是窟窿眼,遮不住的丑!咋办呀……”

我从来没见过母亲那副表情,遇事她一直很镇定的。记得有一次我从沟边摔下去折了腿,被别人背回了家。母亲非但没有表现出一点惊慌,反倒戳着我的额头骂道:“沟能走还是能跑?走路不看,活该。”只是外婆要来,她至于吓成那样?

看着母亲那表情,我想笑,却笑不出来。弟弟干脆咧开嘴巴大哭起来。我赶忙搂着弟弟哄他:“外婆来了,咱们就能吃到好东西了,就不饿了……”弟弟啃着手指头,哭声才渐渐小了下来。

母亲在院子里转着圈,似乎看啥都不顺眼,嘴里嘀咕着“这烂屋里,这烂屋里”。一向总忙于活计的母亲,好像一下子对干啥都没了兴趣,只是焦躁地转着圈儿,晃得我眼花。

父亲刚一进门,一向很镇定的母亲突然像疯了般呜呜地哭了起来,边哭边嘟哝:“我娘要来了,咋办哩,我娘要来了……”父亲扶着母亲的肩说:“怕了就不来了?别怕,有我哩,我给咱想办法。”

我们就开始为了迎接外婆而准备。记忆里就像过年一样,每个房子及院子里的各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打发我拿着个洋瓷碗出去借麦面,我兴奋得能跳起来——

那时,我们吃的东西主要是红薯,早晨红薯块熬稀饭,中午红薯面条,下午红薯馍馍就着炒红薯丝。实在吃不下去了,母亲就加点其它的杂粮,也不过是玉米或糜子。也只有来了金贵的客人或是过年,才吃得上白白的麦面。

我拿着洋瓷碗,雪花婶家,二狗家,北巷婶家,杏花姨家,从各家借了一碗面。捧着那盛满面粉的碗,我的手一直在打颤:外婆来真好啊,外婆来就可以吃上过年才能吃到的麦面了!我皱着鼻子闻,也没闻出面粉的香甜味儿。我很是遗憾,要是变成一只洋瓷碗,多好啊。

父亲还借了天柱叔家的大桌子、顺锁伯家的大立柜摆在我们家,我们家一下子就变得很阔气。

——外婆来真好,家里整个都变了。

父亲借了生产队的牛,驾着车,我们穿戴得整整齐齐就像过年般去十里外的镇上接外婆。

记得外婆来的第一顿饭,母亲做得很费心:

一碟凉拌莲菜,一碟豆腐拌小葱,一碟炒洋芋丝,一碟凉拌红萝卜丝,白萝卜叶在开水一焯又是一碟凉菜,白生生的白菜帮加了几丝青椒炒了一碟,中间是一碟炒鸡蛋,饭桌上一下子就摆了七个碟子。

那天母亲擀的是面条。面条很薄很薄,挑在筷子上真的可以看见蓝天白云。绿绿的白菜叶子添在锅里,看着都好吃。

母亲先给外婆舀了一碗,是稠的。我们的呢,有几根面条的稀汤水水稀。

咋给娃舀了那点?外婆问。

天天都吃,不爱吃,吃不完就糟蹋了。母亲说话时瞪了我们一眼。可弟弟却说“不是——”,我赶紧狠狠地踩了一下他的脚,他大哭起来。

也就是那次以后,我有了个艰巨的任务,快吃饭时就带着弟弟在外面玩,省得他不一小心露馅了。

晚上,外婆跟我母亲坐在炕上闲聊,我在写作业。一转头,看见弟弟竟然用小刀在桌子上划道道,我一巴掌扇过去,喊了声“把桌子弄坏了给人家咋还”。而后,我捂住了自己的嘴巴,紧张地看着母亲。

外婆看着我母亲,我母亲很尴尬地笑着,就像外婆要来前的神情一样,分不清是哭还是笑。

“还有啥是借的?”外婆说。

母亲说:“咋会是借的?自家的。甭听娃胡说。”

“还有啥?”外婆又问。

母亲不吭声了。弟弟跑到立柜边说:“这个,也是人家的。”

“那咱就一个土炕啊。得,至少有地方睡觉。”外婆拍着炕,脸上好像是笑,好像又不是。“这就是我女子家,我女子就在这样的屋里头过日子。当妈的,都不晓得自家娃过的是啥日子……”

外婆唠叨时,母亲哭了。母亲哭着拉着外婆的胳膊:“娘,没事,我的日子能过好,就是怕你操心才……”

外婆走后,我才知道,外婆当初不愿意母亲随父亲远嫁,断绝了母女关系。加之母亲婚后日子也过得捉襟见肘,就没敢主动联系外婆。

多年后。

母亲说要来城里看我。住在出租屋,恨不得把一块钱掰成几份去花的我,很奢侈地买了一台风扇,买了好些蔬菜水果……

那一刻,我的记忆又回到了1970年。
1.文章开头反复描写母亲的表现很奇怪,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2.“我们”为迎接外婆做了哪些准备?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3.结合括号中的问题,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4分)

       (1)面条很薄很薄,挑在筷子上真的可以看见蓝天白云。(作者这样描写面条,意在表明什么?)

       (2)母亲说话时瞪了我们一眼。(母亲为什么要瞪“我们”一眼?)

                                                                             
4.文章结尾写道:“那一刻,我的记忆又回到了1970年。”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写出“那一刻”我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3分)

                                                                             

5.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不忘贫困艰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何意义。(3分)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

                                                  (选自季羡林《我的童年》)      

                                                                              

 

1.(2分)突出了母亲喜悦中更有忧愁惶急的情态。开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为下文写父母为迎接外婆做准备等内容做铺垫。(答出两点,意近即可) 2.(3分)打扫房屋和院子。母亲打发我出去借麦面。父亲借了大立柜摆家里。父亲借了生产队的牛驾车接外婆。(答出三点即可,语言要简洁) 3.(4分)(1)这一细节表明母亲对麦面极为吝惜,家境极为贫穷。(2)母亲瞪眼是想要“我”和弟弟能配合她圆谎,不能露馅穿帮。 4.(3分)想象要符合情境和人物身份、性格,要用第一人称写。示例:我这下更能理解母亲当年的奇怪表现和精心准备了。我不能因为生活不好让母亲担心,我得让母亲觉得自己的孩子过得还不错。 5.(3分)可结合文章内容和材料,从以下方面谈:不忘贫困艰苦,更能体谅父母的难处,也会倍加珍惜、热爱生活。不忘贫困艰苦,能激励人前进,鼓舞人振作;促进我们养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良好习惯。不忘贫困艰苦,我们能从生活中汲取精神营养,不怨天尤人,奋发向上。(学生有合理的答案,应予肯定) 【解析】 1. 试题分析: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这里突出了母亲喜悦中更有忧愁惶急的情态。开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为下文写父母为迎接外婆做准备等内容做铺垫。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迎接外婆”这一主题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具体应符合人物的身份,职业和年龄等特点,还应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口吻,内容还应合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5.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半开放题型,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学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然后将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进行阐释,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体和文章内容的能力。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11分)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鲁迅《雪》)
1.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分别展现出不同风格的美,可以概括为       。(2分)
2.第②③段都是描写雪罗汉,这两段流露出来的情感有什么不同?(3分)

                                                                         
3.说说下面句子中的比喻在表达上的妙处。(4分)

(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2)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4.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文章第1段描写了“冬花雪野图”,表现了江南的冬天仍然生机勃勃。

B.作者描绘色彩斑斓的江南雪景,其中寄托了无限的眷恋、向往之情。

C.作者描写朔方的雪,着力表现其孤独、奋飞、旋转、升腾等特征。

D.后半部分通过朔方的雪着重表现了作者在冷酷环境中的孤寂彷徨之感。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甲]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龙井题名记(节选)

秦观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注释:①[开霁]放晴。②[参寥]一位僧人。参寥,僧人道潜的号。③[惠因涧]涧溪名。④[酌]舀取。⑤[据]靠着。⑥[普宁]地名。⑦[殆]恐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猛浪若           (2)势竞上      (3)弃舟          (4)南屏      
2.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和意思与“酌泉据石饮之”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余强饮三大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B.执策临之(韩愈《马说》)

  C.中峨冠多髯者(魏学洢《核舟记》)     D.足肤皲裂不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2)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译文:                                                                     
4.甲文中,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乙文中,作者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慨。试简析两位作者感慨的原因。(2分)

                                                                             

 

查看答案

【古诗阅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2分)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查看答案

同学们开展“寻觅春天的踪迹”综合实践活动,张慧宛同学辑录了关于春天的古诗,编成了一本诗集。下面是这本诗集的部分内容,请你为这本诗集取一个名字,限4字。(2分)

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 《渔歌子》)②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滁州西涧》)③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诗集名称:  

 

查看答案

欣赏唐人草书,写好硬笔行楷。(5分)

(1)有位同学收集了张旭草书作品《古诗四帖》的图片,其中有一幅不是张旭的作品,这一幅是()(只填序号,1分),你从笔画角度告诉同学《古诗四帖》的特点是             (说出一点即可,1分)

满分5 manfen5.com

(2)用行楷字抄写《书谱》中的语句。(3分)

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