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 ,君子好逑。(《诗经》) (2)长风破浪会有...

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               ,君子好逑。(《诗经》)

(2)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3)马作的卢飞快,                     。 (辛弃疾《破阵子》)

(4)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子曰:“                   ,可以为师矣。”           (《论语》)

(6)不戚戚于贫贱,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7)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8)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竞挥毫。遥望泰山,杜甫高唱:

          ,一览众山小。”漫步鲁山,梅尧臣轻吟:“好峰随处改,            。”西子湖上,初晴后雨,苏轼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            。”悠悠千年,纵横八极,万水千山总关情。

 

(1)窈窕淑女 (2)直挂云帆济沧海 (3)弓如霹雳弦惊 (4)云横秦岭家何在 (5)温故而知新 (6)不汲汲于富贵 (7)苔痕上阶绿 (8)会当凌绝顶 幽径独行迷 山色空蒙(濛)雨亦奇 【解析】 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屠格涅夫说:“人生之最美,当是一边走,一边拣拾散落在路边的花朵,那么,你的人生,都将芬芳美丽。”走得太快了,四野的花朵,就一朵一朵地消失了;遍地的草叶,就一片一片地黯淡下去。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走,轻嗅草长的幽香;慢慢走,静听花开的声音……

请以“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

 

查看答案

(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3分)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3分)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3.文章第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4分)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诗文名句。(10分)

(1)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3)                ,各领风骚数千百年。(赵翼《论诗》)

(4)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5)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

(6)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8)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9)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也许会遇到挫折或不幸,但是我们应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象梅花那样                                。(用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词句作答)

(10)月亮清冷的光辉,一直在文人的笔尖流淌,常常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请写出借月抒怀的一句完整的古诗词名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请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怒”二字进行简要赏析。(3分)

 

查看答案

(共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莫敖:即屈瑕。②举趾:抬脚。③狃(niǔ):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蒲骚:地名。④徇(xùn):对众宣示。⑤鄢(yān):水名,汉水支流。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目光短浅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C.遂见楚子,曰:“必济师”     济:救济

D.罗与卢戎两军之              军:进攻,夹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乡人曰        还,谓御曰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乱次济,遂无次

C.战长勺       莫敖使徇师曰

D.公将鼓       斗伯比送
3.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

B.甲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一是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二是在战术上要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战机。

C.乙文中斗伯比预知战争的结局,提出了“必济师”的建议,目的是希望楚王能对屈瑕进行镇抚,并使他加强防备。

D.乙文中楚王用人不当,不听大臣的意见。楚军败后,他虽能承担责任,但无原则地赦免众将,这体现了楚王治军无方、不善治政的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分)

(2)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3分)
5.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屈瑕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有什么不同?(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