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人生》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肯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②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瞭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③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④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⑤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而且,还有一些人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入地下,走到那些埋藏矿物的地方。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⑥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1.对第①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有一座高塔”意思是说本文的内容写的就是作者在攀登高塔时的各种感想。
B.每个人都会到达高塔顶端,但最终都会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
C.本段主要说人类攀登高塔的总的规律,提示人类生命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
D.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摔落,攀登和摔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2.对第②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谈人类攀登时的心理感受,即攀登时观景的感受。
B.本段主要写了年老者攀登时的心理感受。
C.本段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赞美了人类在年老时的进取心。
D.本段把人生比作攀高塔,写出了攀登之路的景色。
3.对文中加点的句子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意味着年龄越来越大。
B.“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因为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
相识”。
C.“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意思是:这样的人在青少年时代没有树立远大的人生目
标们,碌碌无为,随年事的增高,学识水平等依然停留在一个中低水平。
D.“最初的攀登”指的是年轻时的生活历程。
4.下列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⑤段描写一些人在地下坑道劳作的情景,他们要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
B.文中画横线的“矿物”指的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思想资源。
C.“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说明了他们的工作具有“安静”的特点。
D.“地洞”情景纯属虚拟,是为说理而设置的,写得直抒胸臆,简单明了。
阅读《最后一课》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对文中小弗朗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韩麦尔先生从此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小镇。
B.韩麦尔先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他异常悲痛。
C.法国战败,他们都成了亡国奴,韩麦尔先生也不例外。
D.韩麦尔先生面对普鲁士的入侵一味伤心却不反抗,小弗朗士觉得他可笑、可怜。
2.对文中郝叟老头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渲染一种庄重的气氛,充分表现最后一课不同寻常的意义及在人们心中引起的震动。
B.表现法国人民此时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爱国激情,郝叟老头儿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C.郝叟老头激动地表现、古怪的声音从反面衬托了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
D.郝叟老头出现在最后一课的课堂上使本文的爱国情感显得更加厚重、感人。
3.对“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D.形容情况发生的急促,出人意料。
4.对选文最后一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
B.以韩麦尔先生的手势作结,意境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C.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学生的不舍,对法语的依依不舍,对祖国的热爱。
D.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5.对文中人物的作用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小弗郎士是主要人物,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展现的。
B.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说是通过他的言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的。
C.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只是一个陪衬,起贯穿情节的线索作用。
D.他们都是主要人物,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他俩的言行、心理描写展现出来的。
下列文学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三部曲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
C.《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D.古代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垂髫”指童年,“加冠”表示男子年已十八,“花甲”指人六十岁,“耄耋”指人七八十岁。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A.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十则》)
C.惜秦皇汉武,稍逊风骚;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毛泽东《沁园春·雪》)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筋骨,劳其心志。(《<孟子>两章》)
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
②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
③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体系
④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
⑤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⑥营造了一个个绿洲
A.①②④③⑤⑥ B.②①④⑥⑤③ C.①②④⑥③⑤ D.②①④③⑥⑤
下面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盲孩子 藤野先生 完全相信 历史悠久
B.谈生命 热情鼓励 再塑生命 坚持真理
C.大家说 女娲造人 露珠晶莹 杞人忧天
D.跑得快 打量一番 冻得通红 万紫千红